文档详情

对当前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几点思考.doc

发布:2017-06-21约3.9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当前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器乐教育中存在“跑偏”的现象作分析,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并提出几方面的设想 【关键词】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教育也要切实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要成功实现这场转变,各类院校和教师亟待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艺术类中专学校学生的音乐教育进行研究,艺术类中专学校学生一般从7、8岁或更小就开始启蒙,到考上音乐学院以前,这段时间属于他们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在他们整个音乐学习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跑偏”现象,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尝试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并提出一些设想 一、艺术类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艺术类中专学校每年有很多学生争考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以及众多综合大学的音乐学院,但经过对身边学生进行调查或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在对他们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跑偏”的现象 1.重术科(即所谓的专业),轻文化 艺术类中专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为半天专业课、半天文化课。由于重专业,对文化?n重视不够,文化课教师的地位也不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与普通学校相比普遍不高。学生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只是能过关、应付升学即可。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语文作文写不出像样的,数理化英更是挂科、甚至放弃。这样综合文化素质低,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将来侥幸出国深造或留校任教,在专业上也不会走太远 一般来说,学音乐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听力、想象力、协调性和记忆力,他们应该是比较聪明的,也是能吃苦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完成大量专业学习的任务。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合理引导,让他们从小认识到学好文化的重要性,并从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文化课教学 2.重技术,轻思想 这方面表现在,教师只注重传授技术,学生也只求把专业弄精。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把二胡曲《卡门》拉得特别精准,但不清楚这首曲子的来龙去脉:这个音乐是怎么来的、讲述的是什么,等等。学生由于不知其意或者只略微知晓一点,总认为音乐凭感觉就好,因此苦练追求精准、落差对比、与众不同等技巧技术,这样就忽略了作品本来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如,二胡曲《良宵》是刘天华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所创作,表达的应是轻快惬意的意境,可是被一些人演奏为缓慢、深沉甚至悲伤的音乐,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好的演奏技术最终还是要为正确地表达特定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服务的,这样才不致于“跑偏” 3.重考试,轻素养 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可以说,整个社会几乎都抱着应试教育的态度。考上知名的音乐学院,从而拜在名师名家之下,是众多音乐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这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学校和家长为了学子们这样的梦想,也是拼尽了气力。除了学校重视专业教学之外,有不少家长也经常请名师到家里或陪孩子去全国各地遍访名师,甚至卖房、辞工作都在所不惜,文化素质的教育在他们眼里是无足轻重的。殊不知,艺术的修养是依赖于文化的修养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孩子们将来是成不了艺术大师的 二、对当前音乐教育方法的思考 几乎每一首美妙的曲子都是作曲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们用自己的灵魂谱就的。演奏者能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它们。面对艺术类中专学校这些还未形成完整世界观、理解力有限、知识面也不宽广的青少年,教师应该如何分阶段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呢? 首先,培养学生与外部情景和内心情感的交流能力 并不是所有音响都能构成音乐,音乐是表达内心情感或抒发对外部情景的感受的方式。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外部情景交流。如,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去山野、森林亲近大自然,看昼夜更替、日落月出,听田野间蟋蟀的叫声、鸟儿的拌嘴声、公鸡有节奏的打鸣声,并让学生结合声音的长短、大小模仿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中获得乐趣,还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音乐虽然不仅仅是模仿,但需要从模仿开始。比如,我们听了马的嘶鸣,演奏《赛马》时,就可以练习如何用弓毛摩擦琴弦来模仿马鸣叫的音响 事实证明,模仿能力越强的孩子,越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变化,越能表达变化着的、有深度的情感。比如,生气或开心如何用音乐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如何用音乐表达?面对爱恨情仇,用哪种技法可以表现?《光明行》中进行曲的力度如何表现?这都需要教师耐心地、用恰当的方式去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从而演奏出自己想要的音乐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理解力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产物,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