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寒区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确定.doc

发布:2017-05-22约3.1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寒区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确定   摘 要:建立寒区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计算方程,并讨论不同地表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情况下,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分析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与保温层厚度对管道散热量的影响,这两项是对管道散热量影响很大的两项。管内水温对管道散热量影响也很大,管道埋深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对保温层厚度的影响很大。随随着材质热导率的增加,所需的保温层厚度越大。在管道埋深较大时,管道埋深和管道外径对保温层厚度影响较大。在确定保温层厚度时,要从管道埋深,保温材料,管径等多方面考虑,以选择最合适的保温层厚度 关键词:管道;保温;温度场 在对寒区村镇的供水管道保温防冻进行调研之后,为输水管线保温方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在确定保温方式之前,首先要确定埋地管道周围的土壤温度场。在寒冷地区冻害是最常见的埋地管道遇到的工程问题。当空气温度下降到0℃以下,当土壤水分开始结冰,发生冻胀。因此,需要确定管道周围土壤的温度场 1 土壤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1.1 土壤冻胀机理 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冻结和融化是水的相变过程,土壤中水分释放热量,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到起始温度降低到起始冻结温度,在土壤中的水分开始冻结。由于土壤中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的不同,导致冷冻过程是不一样的。当给水管道铺设在季节性冻土中时,会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地发生热交换,当管内温度达到冰点甚至是冰点以下时,管内的水就会结冰,并挂在管壁上,导致流通断面减小,冰塞会阻碍水的流动,因此发生冻害。且管外温度越低,发生冻害的机率就越大,这一因素对冻害是否发生起到决定性。地表温度会随着辐射热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土壤的导热性不强,使得土壤的温度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而受气温的影响逐渐变小。气温的降低导致冻土层深度的加深 1.2 土壤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1.2.1 管道物理模型的建立。模拟埋地管道周围土壤的温度场时,温度的变化表现出周期余弦规律,而不同深度下的温度的振幅衰减不同。深度h的土壤温度可以被认为是保持不变的,被称为恒定的温度。上述理论分析是温度场的假设土壤是均质的,忽略同一深度的水平温度变化形成的。土壤中可被认为类似于半无限均质体,温度变化仅发生在深度方向上,土壤温度场分布为一维。水平径向距离管道(即图示于x轴方向,其中,对热量的影响是很小的,可以被认为是绝热的(即没有热交换),在管道的径向距离l的水平一定可以被认为是绝热的;地球表面,是第三类边界条件;忽略轴向方向的温度变化,埋地管道的物理模型;长2L,该矩形区域中的热量的不规则区域的深度h 1.2.2 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冬季,计算最冷月时埋深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温度的周期变化可忽略,认为此时处在稳定工况下。本文引用的稳态条件 在此种工况下:(1)给水管道的管壁与管内的介质存在对流换热,属于第三类边界条件,在流动工况下,忽略管内介质的温度变化,忽略管壁的厚度。(2)地表与空气直接接触,存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以对流换热为主,属于混合边界条件,下边界为定温边界。整个模型土壤的左右边界均认为是绝热边界条件 1.2.3 网格划分。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模型为圆柱体,各个方向截面相同,因此,可简化为二维模型进行模拟运算。对二维模型进行面网格划分,面网格类型主要有一下三种:四边形网格、三角形网格以及四边形和三角形相结合的网格。结构化网格有H型网格、O型网格、C型网格和混合型网格等。本文的管道模型是圆柱体的横截面模型,对于圆柱体的网格划分,通常使用O型网格进行划分。在ICEM中建立此模型,为了更好的反映出数据变化规律,适应计算数据分布特点,在计算数据变化率较大的部位,需要采用比较密集的网络,而在计算数据变化率比较小的部位,则应用相对稀疏的网格,即采用非均匀化网格 2 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表温度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 管内水初始温度t=7℃;土壤导热系数为1.8(w/mk);大地表面换热系数?琢w=17.5W/(m2℃)。水管采用焊接钢管。根据此条件,对埋地管道周围的土壤进行温度场分析 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地表温度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土壤深度比较小的时候。当地表温度为-5℃时,土壤的0℃温度线在地下1.3米左右。而地表温度为-20℃时,土壤的0℃温度线已经达到1.8~2.0m左右。但当土壤温度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地表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就会减弱 在大庆附近地区,冬季最冷月的地表平均温度在-20℃左右,则通过模拟计算的结果可知,此地区的0℃温度线在1.8m。因此,可得到大庆及周边地区的冰冻深度在1.8~2.0m左右 2.2 管道埋深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 管内水初始温度7℃;土壤导热系数为1.8(w/mk);大地表面换热系数?琢w=17.5W/(m2℃)。水管采用焊接钢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