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

发布:2017-05-21约5.6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2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②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 ③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分辨。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针对有些美术史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不确切解释,特地将本课分成“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先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后印象派实际上是反对印象派的主要美术主张和艺术追求的。另外,本课也设有“相关链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印象派? 又称“印象主义”。这个名词,原是巴黎一家报刊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对1874年4月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行独立画展的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不满,便从其中莫奈的一幅标题《印象·日出》杜撰出“印象派”这个名词。当时这批对保守的学院派绘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创新的青年画家,觉得“印象派”这个名词正好标明他们的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便采用了这个名称。其画派从1874年至1886年,先后举办了八次画展。 印象派? 绘画的产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一画派的作品,多取材于画家亲身感受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他们强调要描绘视觉的真实印象,特别是大自然的光色变化。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为了更好地描绘物象在阳光下的真实而微妙的光色变化。他们在油画技法上改进了某些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而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色彩并列法”,即将原来应当调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列起来,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使色彩显得更加灿烂。他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有的”,它受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色彩应用中的“条件色”的基本原理。但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分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以致将光和色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目的,表现出一种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这对后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印象派绘画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 后印象派又称后印象主义,过去曾误译为“后期印象主义”。这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对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的称呼。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塞尚和高更,以及荷兰画家凡·高。这三位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尚还参加过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倾向是反印象派的。印象画派是以光线来客观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正由于这样,所以,这三位画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的开端。故有人将塞尚称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父”。 2.美术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 (油画,48×63厘米,1872年作,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莫奈(1840年—1926年),他是最典型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他蔑视各种陈规旧习,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为此,他经常到各地旅行写生,观察大自然景色的变化,捕捉阳光、空气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他的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外光的探索上。他描绘不同时间阳光照射下景物所反映的色泽,使画家对色彩的观察理解大大地深入了一步。在彩色照相尚未发明之前,像莫奈这样对自然色调的如此观察入微是很令人叹服的。 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既与“印象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直接相关,又是体现印象主义绘画特色的代表作。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上一片朦胧的水上风光,云雾中涌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这一作品的画法与传统的画法相比,是近乎速写式的,甚至显得有些草率,但是,它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然而,西方人长期看惯了传统的画法精细的油画,乍一看这种粗放的近乎速写式的油画,自然要感到吃惊和很不理解。所以,有的人就挖苦和嘲讽这些作品,并且借用莫奈这幅作品的题目,称这些作品为印象主义绘画。 马奈《费里—贝舍尔酒吧间》? (画布油画,96×130厘米,1881年—1882年作,伦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