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3五代史伶官传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背景简介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中,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主旨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 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译文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译文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结构层次分析 本文共分为三段,以盛衰作为全篇的文眼进行阐述。 第一段:先提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主旨,以呜呼这一充满感慨之情的感叹词作为发端。紧接着,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三句统摄全篇,然后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问题,紧承“盛衰”的发论,强调人事的重要。 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到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史实对主旨作具体论证。这一段又可以分作两层。 结构层次分析 第一层对庄宗之盛极力渲染, 为下文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层,就庄宗的盛衰展开感慨淋漓的议论,归结出江山难得而易失,成败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第一段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第三段,继续阐发主旨。引《尚书》之语与历史史实相对照,归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 大意 (一)自“呜呼!盛衰之理”至“可以知之矣” 说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总和)。 (二)自“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至“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承父志用兵而成。 (举庄宗承父志故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盛之理。 (三)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自于人欤” 记叙天下已定,庄宗反因贼乱而仓皇东出。(说明逸豫可以亡身衰之理)。 (四)自“书曰满招损”至“作伶官传” 说明作传之意(在说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主旨: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理。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自序);内容为论说文。 论证手法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本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使中心论点发人深省,令人信服。 写作特点 1、欲抑而先扬,对比鲜明 为了阐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欲抑而先扬的鲜明的对比手法。在叙述上、议论上的对比一扬一抑,急起骤落,慷慨悲叹,把情感推向高潮,也使议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