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音乐美学思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郑州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业
学 号:201212050671
学 期 2013——2014学年第 二学期 课程名称 经典导读 任课教师 史鸿文 姓 名 屠蕊芳 年 级 研二 专 业 美学 作业题目 从《论语》看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内容提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儒家学派音乐评价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评述,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孔子音乐美学的本质,孔子音乐美学的特点,孔子音乐美学的启示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教师评语 成 绩 教师签名 批改时间 年 月 日 备注:1、课程结束后,研究生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须认真填写课程成绩表的有关内容,且及时将作业报送任课教师手中。
2、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30天内评完成绩。判分签名后,上报学生成绩。将作业原件报交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有特殊情况需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可缓报一周。
3、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
从《论语》看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儒家学派音乐评价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评述,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孔子音乐美学的本质,孔子音乐美学的特点,孔子音乐美学的启示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孔子 音乐 美学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2800年前的西周。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是把音乐的“美”与“善”联系起来。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一、孔子音乐美学的本质
1、发乎“情”
在审美欣赏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孔子在《论语》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是以情乐人,以情感人的。比如:“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子击磐于卫,有荷费而过孔氏之门者,日:‘有心哉!击磐乎?’”(《宪问》)“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孔子在听到别人唱歌时,往往情不自禁,为歌声所感染,为音乐所激动,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入歌唱的行列,和歌而乐。这说明音乐给人的享受,主要是情感愉悦,不仅听者有乐,歌者亦有乐,无论听者,歌者都会获得这种“乐”的审美愉悦享受,可以说,音乐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使人们能获得情感的交流,同时,也通过“乐”而使情感得以发泄、陶冶、净化,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审美情感。《乐记》中专以“乐情篇”讨论了音乐与情感、乐感与情感以及“乐”与情感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在音乐以及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孔子除在论述音乐欣赏中论及“乐”的作用外,还在论述教育方法时提出“乐”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也就是强调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要使人们接受一个道理,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使人们在情感上接受后才能在思想上接受,使人在倩感愉悦,审美享受中获取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止乎“礼”
另外,孔子认为“乐”还必须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和规范。“乐”是属于情感感受和反应的范围,依孔子的认识,情与理必须相互搭配、相互制约。情盛而无限制就成了发泄,也就无法获取美感。因此,情必须受到理性的规范和制约,不能使情超出了一定范围,或者说必须使情受到一定的节制而不至于泛滥。孔子在《八倩》中指出:“《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就限制规范了“乐”,要求“乐”不能过份、过头,要求情必须约束、节制。这种以理节情,以礼节乐的状况就十分吻合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二、孔子音乐美学的特点
1、中和
“中和”的音乐审美特点,符合孔子“以情为本”的复礼之道。孔子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音乐审美的准则。强调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