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双减”工作方案.docx

发布:2022-07-11约2.4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双减”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推进“双减”工作家校社协同育 人机制实施方法》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印发〈家校社协同 育人助力“双减”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特 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深入贯彻“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 要讲话精神,立足我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际,根据《家庭教 育促进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工作部署,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营造 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开展。 二、工作目标 构建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家 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 建设;强化家长协同育人意识,形成“双减”工作合力。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整合指导服务资源。整合各方资源,为学校、家庭和 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支持和帮助。一是整合团队力 量。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家引导团、教师支援服 务团、“五老”关爱团和家长互助示范团等团队,分别从专 家、教师、“五老”、优秀家长中吸收家庭教育指导力量, 增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二是整合文化资源。统筹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 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客 家文化”、优良家风等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家庭教育。 .做好家长学校工作。一是网络全覆盖。构建各类学校 家长学校立体交叉网,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建校 率到达100虹二是运行规范化。确保家长学校有规范管理制 度、优良师资队伍、明确计划安排、系统教学内容、科学成 效评估。三是活动常态化。落实“孩子入园,家长入校”制 度,定期组织讲座、观摩、家庭合作互动、家长开放日等家 长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步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完善科学服务体系。依托家长学校,整合家庭教育教 学科研队伍,强化科学服务体系。一是提供咨询服务。为有 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不良行为儿童和心理或者身体残 障儿童的家庭,以及有其他特殊需求的家长提供专业康复指 导、心理应对支持、未来职业规划等各项服务。二是提供培 训服务。提前介入,对“准家长”开展基本家庭教育知识宣 传普及;定期征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扰和亟须解决的问 题,通过教育义诊、专题讲座、线上互动等方式,给予及时 回复、帮助和科学指导。三是提供评价服务。构建家庭教育 综合评价体系,对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及时发现问 题、纠正偏差,以及发现典型、推广经验。 (二)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完 善家长委员会章程,强化家长委员会沟通家庭和学校的组织 保障;二是优化家长深度参与机制,支持家长对学校管理工 作、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课业负担、“五项管理”以及其他 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进行监督、评议或提出质询。 .健全困境儿童保障机制。联合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 针对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 议。想方设法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 供家庭教育指导与帮助;加强亲情教育,引导家长关注留守、 困境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开展状况。 .强化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网站及公众号等媒介, 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一是开通家校社协同育人专栏, 推送国家教育政策,重点推介“双减”政策专家访谈,帮助 家长了解减什么、为什么减、如何减等问题,缓解家长心理 焦虑;二是宣传新高考改革政策,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合力规 划生涯开展;三是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校社协同育 人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积极营造推进“双减”工作良好氛 围;四是开展教育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典型引路,纵深推进 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三)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方式.用好用活本土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各校结合自身实 际,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活动,争创特色品牌。一方面, 围绕红色文化内核,家校社协同开展红色家庭教育活动,提 振精气神;另一方面,围绕家风家训,有机融入客家文化, 开展家风家训巡讲活动。 .开展“双减”主题活动。针对“双减”背景下协同育 人形势,学校、家庭和社区均需开展有关主题活动。一是组 织开展“双减”家长会、《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活动、家 访活动、课后服务开放日活动、课后作业恳谈会;二是整合 家长资源,建立家长人才库,从中遴选局部家长定期进入学 校开展课后服务等活动;三是引入社区资源,协同提升课后 服务质量,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健全活动设施设备,引导孩 子在小区开展文体活动。 .创新家校社协同模式。一是全面覆盖,充分贯彻网络 化、全民化教育理念,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覆盖所有家 庭的工作机制;二是家长“点单”,不定期收集家长意见建 议,根据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供指导服务;三是 社区参与,教师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