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与管理_.ppt

发布:2017-05-23约8.22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在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并非预防手术期间所有感染。 类别 标 准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切口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的手术 注:Ⅱ类+ Ⅲ类=我国Ⅱ类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术后30天内(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免疫低下、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低氧血症等。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用药指征者未用抗菌药物预防等。 手术时间长(3h)、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 ★ 病人术前已有≥3 种危险因素。 ★ 污染或严重污染的手术切口。 ★ 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或一般手术2h) 。 ★ “手术特定时间”因手术种类而异。 ★ 一种手术的“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中处于第75百分位的手术持续时间。即75%的手术持续时间短于T,而25%的手术时间长于T。 ★ T越长,SSI机会越大。 ★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手术种类 标 准 预防用药 Ⅰ类(清洁)切口 无损伤,无炎症,手术无破环性,不涉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