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四川盆地低涡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 干旱气象.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3卷 第5期 干 旱 气 象 Vol.33 No.5
2015年10月 JournalofAridMeteorology Oct,2015
师 锐,何光碧,龙柯吉.一次四川盆地低涡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5):845-855,[SHIRui,HEGuangbi,LONGKeji.
AnalysisonaHeavyVortexRainstorminSichuanBasinfrom29Juneto2July2013[J].JournalofAridMeteorology,2015,33(5):845-855],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845
一次四川盆地低涡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1 2 1
师 锐 ,何光碧 ,龙柯吉
(1.四川省气象台,四川 成都 610072;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摘 要: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探空资料及FY-2E的TBB资料,分
析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久、强度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
本次盆地暴雨属于低涡型暴雨过程,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是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
统,有利的环流场引导高原低涡及西南低涡东移并形成阻塞,使其稳定在盆地;(2)西南急流的建立
及维持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使得中尺度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3)强烈的高
空辐散以及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共同作用,使得盆地低层正涡度维持并形成上升气流柱,这是强降水
发展维持的重要条件;(4)盆地低涡的持续维持诱发了中小尺度云团稳定加强,遂宁站的小时雨强与
其对应TBB低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从乐至附近不断产生的强回波单体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遂宁一带形成强回波带,形成的类似“列车效应”是造成遂宁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并且
强回波带中中气旋的长时间存在意味着对流系统不会很快消弱。
关键词:高原低涡;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低空急流
文章编号:1006-7639(2015)-05-0845-11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845
中图分类号:P426.6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辐散呈现出一种先逐渐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的演变规
律,并且特大暴雨区逐渐向中尺度低涡中心靠近。
暴雨是四川盆地主要灾害之一,气象工作者对 [23]
陈忠明等 就四川盆地浅薄低涡耦合作用引发盆
形成四川暴雨的物理机理、触发机制和暴雨发生前 地低涡剧烈发展与大面积特大暴雨天气发生的机理
后的动力、热力、水汽输送条件等都做过大量的诊断 [24]
进行了诊断研究。肖红茹等 对一次大暴雨过程
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暴雨预报的方法和思 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中指出高
路[1-7]。研究发现四川盆地的大暴雨以高原低涡暴 原低涡东移诱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深厚湿舌、强上
雨和西南低涡暴雨最为典型[8-12],关于高原低涡和 升运动与涡柱三位一体的共存结构,是中尺度对流
西南低涡的生成、东移与发展、消亡的机理,影响因 系统产生积云对流及其对流性降水的一种基本结
子及其性质、结构等,是气象学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