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发布:2021-06-16约2.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小学生家庭教 关于小学生家庭教 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1 2020 年 4 月 19 日 关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 引 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家庭中, 孩子是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孩子的生命授之于父母,父母就应 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从这一点来说 ,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家庭教育环境很重 要,我觉得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培养孩子,要有平凡的意识,孩 子就是孩子,她有她儿童的天性,不要把孩子想像成“天才”、“状元”,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自由、自在的家庭教育氛围。因此,我想经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有 47.5%;干部和工人有 48.8%;个体户有 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从事临时建筑工,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 5.3%;中专文化占 13.1%;初中占 56%;小学文化占 2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 中,甚至未读初有一些没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工收入较低的有 73.8%;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PAGE 1 PAGE 1 2020 年 4 月 19 日 收入较好的只有 2.5%;经济困难的有 22.5%;特别困难的有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有 91.2%;再婚的有 2.5%;单亲家 庭有 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时看书看报的有 %;指导孩子学习的约有 33.75%。农村家庭没有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能给孩子提供只是单独的学习场所(教 室)、有桌椅、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 25%左右。 (二)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 1、你觉得你的父母对你的哪个方面是最关心? 2、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是不是平等的吗 ? 3、你觉得爸爸妈妈每次说的话都是正确吗 ? 4、你在家里会不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经过回收调查表,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 三、 调查结果 1 、 家 庭 教 育 缺 失 , 放 任 自 由 发 展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 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 “空巢家庭 ”。孩 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 “看而不论”、“管而不教 ”或根本 “管不住 ”,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 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她扶养成人,至于孩子 学得怎样,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 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 “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 了 , 您 要 打 要 骂 都 行 ”。 家 长 缺 乏 责 任 心 。 2 、 期 望 值 过 高 , 教 育 方 法 简 单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她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 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 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 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 “不打不成 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 惩罚完了还说: “管你,是为了你好。 ”她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四、 原因分析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溺爱。在本次调查中,家长 “溺爱 ”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 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 有求必应。她们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从情感上她们愿意 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她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 年的困境。于是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的教育口号 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她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但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 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 “教育者 ”这一角色,忽视了她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 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 “简朴 ”和“珍惜 ”的含义,无法理解 “家贫出 孝子,执绔出富家 ”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她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