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交通需求预测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3.1 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交通规划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作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如我国古代城市道路网的形成、1944年美国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交通出行的家访调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借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城市路网的布局进行了分析、日本于1950年在东京进行了机动车出行OD调查。 但这些只是局部的尝试性探索,作为系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尚未形成 二、四阶段法阶段 以1962年美国芝加哥市发表的《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为标志,交通规划理论得以诞生。该阶段把交通规划中的交通需求分析分为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个步骤进行,这就是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理论。1962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公路法规定凡5万人口以上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方可得到联邦政府财政补贴。 三、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Model)阶段 该模型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McFadden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推向实用化。 四阶段法是将个人的交通活动的数据资料按交通分区进行统计处理的,是以交通分区为单位的模型 非集计模型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对调查得到的数据不进行统计处理,而是引入效用理论、概率论的方法进行直接分析。 四、平衡模型加计算机阶段 1975年LaBlanc发明Beckmann平衡交通分配模型的算法以来,人们借助数学规划方法、神经网络法、计算机技术使该模型得以推广应用。 因此,现代道路交通规划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交通流的定量化,它从交通的基本发生源着手,研究交通源的发生规律、交通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出行者对道路交通系统的选择规律。 这些特点使道路交通规划能更多地从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交通质量来进行规划,使道路交通规划更具有科学性。 3.3.2 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利用资料调查与分析的成果建立各种预测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预测规划区域未来交通需求状况,其目的是为交通系统的规划、评价提供依据。 一、城市交通预测的内容: 城市客运交通预测 城市居民出行预测 城市流动人口出行预测 城市对外及过境客运交通预测 城市货运交通预测 城市市内货运交通预测 城市对外及过境货运交通预测 二、城市交通预测的步骤 四阶段模型 交通生成(Trip Generation) 交通分布(Trip Distribution) 方式划分(Modal Split) 交通分配(Traffic Assignment) 交通方式预测也可在交通分布预测之前进行 除了“四阶段模型”之外,还有将四个步骤中的某几个步骤合并成一个步骤进行的——组合模型 交通生成预测方法 生成率法 由现状调查得到单位用地面积(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产生、吸引量,假定其是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或经济指标等)进行生成预测 类别生成率法 在生成率法基础上细化为不同类别 回归分析法 根据调查资料,建立交通产生或吸引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测,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交通产生量或吸引量 类别回归分析法 在回归分析法基础上细化为不同类别 时间序列法 用现在和过去的交通生成资料,对交通生成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并用此回归方程预测未来交通生成 弹性系数法 通过研究确定交通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弹性系数,根据国民经济的未来增长状况,预测交通的增长率,进而预测未来交通 预 测 方 法 对 比 微观预测法 回归分析法 宏观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 弹性系数法 交通分布预测 增长系数法 包括均衡增长率法、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弗雷特法等 其基本假定是交通分布的模式现在和将来变化不大,因此简单、方便,但当土地利用、交通源布局等有较大变化、预测区域交通设施状况有较大变化时,误差较大。 弗雷特法 两交通区之间未来的交通量不仅与两个交通区的交通生成增长系数有关,而且还与整个规划区域的各交通区的交通生成增长系数有关。 重力模型法 基本假定:交通区i到交通区j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i的交通产生量、交通区j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i和j之间的交通阻抗参数成反比。 交通阻抗参数:反映交通区间交通便利程度的指标,是对交通区间交通设施状况和交通工具状况的综合反映。可用距离、时间或费用等表示。 1、无约束重力模型 模型为: 不满足于约束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无约束重力模型预测 通过拟合现状OD,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待定系数k,αβγ。 将预测的发生量Ti和吸引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