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杨艳华︰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多角度地解读教材.doc

发布:2017-05-21约6.9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多角度地解读教材 杨艳华 摘 要:解读文本是处理教材的第一步,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这几个问题。多角度地解读教材,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多角度、解读文本、有效性 一、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的必要性 笔者注意到三个方面的现象,促发了笔者对教材多角度地解读的思考: 一是自从语文课堂教学呼吁有效教学以来,全国上下都兴起了“课堂有效教学”改革,鲜活、热闹的课堂形式层出不穷,内容也丰富多彩。但是如果忽视了对教材深入的解读,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成的教案及有限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缺少符合实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内容终将与学生脱结,教学最终只能是单调的、缺乏生命力的。 二是鲜活、热闹的新课堂背后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原因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效率低。但笔者认为有效地教材处理可能更为重要,这又涉及到多角度的处理文本。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信息传递系统,前面的环节处理不当,会影响后面环节的实施与成效,所以,作为教学准备第一步的解读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是一次同事的谈话中提到很多名校都在自编校本教材,因地制宜,极具特色。这就有两个问题显而易见了: 1、全国通行的几大版本的教材或者是地方教材不适合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 2、一般来说,通用教材的优点是编写极具系统性,经典篇目多,适用范围广;缺点是个别篇目在历史背景等方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难以体验、学习。而自编教材的优点是及时跟进当今生活和学生思想,选的内容一般都优美且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缺点是可能欠缺系统性、适用范围窄。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有没有一份完美的教材呢? 笔者认为,不管手上的教材是哪一种的,有效的解读它才是最“完美”的。因为,对教材的认知与分析会直接影响我们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及质量。那么我们如何借助教材去达到我们的目标呢?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呢?这就是要深入地解读教材,多角度地解读教材。 二、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着的、丰富各异的学生,它包含了太多的复杂的因素,甚至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它是否有效不是教师绝对可控的。但教材解读与处理是完全把握在教师手里的,只有我们教师能够深度解读教材,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就会更具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材的解读应包括两个方面:1、对学生学习教材的预读情况形成预判,即学生能学懂什么;2、对课文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设计,即老师能教给学生什么。 而初中生在预习时,一般都缺乏构建新的理解和知识的基础,往往无法理解课文内涵的复杂性、深刻性,更无法自觉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推论和整合,经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又容易存在这样的问题:浅读文本、依赖教参或其他资料——解读文本的时候容易千篇一律,忽略学生的接受、掌握。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解读教材,生成有效的课堂呢? (一)深度解读教材 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前提,应该是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 深入解读教材的第一步,就是“无他备课”, 拿到教材,不参阅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完全独立地用自己的思路来解读文本,和文本对话。这一做法最能让教师深刻的把握文本,构建分析课文的角度,完成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学生的问题。 第二步,要把教材文本与学生预习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也就说,教师可以去“监控”或者是预测掌握学生的预习解读水平,不断地预先分析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并知道自己是否读懂,从而来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步,应该是“有他备课”。 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资料的不同见解后修改方案。最后,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最后达到把教材读“厚”,再把教材教“薄”的境界。不断地调整,不断的探索,就能找到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切入点。 例如,在执教黄蓓佳的《心声》时,笔者就做了大量准备。首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浅显的小说。学生也容易读明白小说大意,喜欢其中的某个人物或不喜欢其中的某个人物。但是,作为小说阅读来说,分析小说三要素是必须的,学生很可能在明白大意后忽略了对其的思考。笔者在准备过程中就深度的解读文本: 1、速读课文,掌握重点生字词,把握小说的大意、情节结构。 2、分析文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你欣赏的或不欣赏的特征),思考人物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从而把握《心声》的主题意义。 3、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优美语句语段。 4、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