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

发布:2016-12-23约1.25万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变迁的背景。 掌握各个时期的标志、特点,影响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各种理论或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 (一)中外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 思想: 中国早期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 ,《礼记·礼运篇》) 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巴比伦,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 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 实践: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表现为: 从私人义务 ,到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再到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1601-1882年) 1、标志:英国19世纪上半叶新《济贫法》的颁布。 1601年,英国《济贫法》,即旧“济贫法”。规定济贫事业属于教区的义务,同时向地方征税,用这些收入发放救济。其基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 在英国新济贫法的影响下,欧洲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救助制度,这样,在西方便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救济制度。 2、评价新《济贫法》 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化; 实施“不够格”原则; 新济贫法的救济条件十分苛刻(丧失个人声誉、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 废除了对体格健全者的救济; 理论依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萨伊定理等)的局限性加速了其灭亡。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1883年—1934年)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 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 充分条件:工人运动兴起 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1884、1889年分别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和理论背景 (1)社会背景: 19世纪70年代,德统一后,需要保持国内政治社会稳定,而当时德国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为了缓和劳资矛盾,俾斯麦政府采用了“胡萝卜”的软化政策。 (2)理论背景:以“福利国家论”为核心的新历史学派(施穆勒、阿道夫、布伦坦诺等) 主张社会改良,崇尚国家作用;认为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职责。提出一系列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劳资矛盾的政策主张: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以“市政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费边主义 3、评价 与职业相关的单向社会保险项目出台; 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及性; 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 保障水平比较低; 从限制条件看,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1935-1947) 1、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主要内容: 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有五个,即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老年救济以及未成年人救济。 2、社会和理论背景 (1)社会背景:经济危机 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罗斯福新政 (2)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基本判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 基本命题: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 基本结论: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 主张: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扩大社会福利开支等,增加社会需求,解决失业问题。 这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责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 3、评价 反经济危机的工具之一; 以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区别与德国的以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是解决工伤事故补偿、老年人年金、疾病保险等较为急迫的问题。 在两次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于增加社会保险项目和提高社会保险支付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特征 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有很强的应急性质和“被迫上马、零敲碎打”的色彩。其特征: 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 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且不成体系的 体现了由“济贫法”转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 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