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六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年龄较大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患儿的主要特点 患儿幼儿时期能取坐位,能爬行移动,但到10岁左右和青春期,患儿的异常症状就会加剧,随后,自主运动逐渐消失,出现全身性肌肉的过度紧张并常伴随呼吸困难。 由迷路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患儿全身呈弓形的过伸状态,头部也呈过伸展状态。 长期受迷路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不仅头颈部过伸,两肩部也上耸起并向后侧回旋,胸部也处于过伸展状态,双手不能合拢放在口唇部和胸部。 如患儿出现全身性的过伸,身体各部位伴随出现旋转现象,从患儿背部观察,可以见到一侧肌肉的短缩,体干短缩一侧的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势。 方法一 训练者根据患儿以上特点,要对患儿比较固定的异常姿势进行破坏。训练者一手放在短缩一侧骨盆的上方,另一手握住同侧膝关节的内侧,将骨盆向后下方牵拉,进行下肢强制性的屈曲,以矫正骨盆及下肢的不对性姿势。 方法二 训练者用自己的身体顶住患儿的足底,一手扶住患儿的膝部,一手扶住患儿的臀部后面,对体干的短缩进行牵位并对骨盆的旋转姿势进行矫正。 方法三 训练者用身体贴紧患儿的两足底,固定并进行推压,强制患儿的骨盆向后方回旋,促使患儿的体干出现对称性姿势。尽可能减少腰部的过伸和腰部肌肉痉挛。 方法四 训练者用身体紧贴患儿的双足底保持患儿下半身的对称性姿势,双手分别扶住患儿的骨盆和双下肢,让患儿的下半身向侧方旋转,促使肩部与床面相互压迫,引起两肩胛骨稍微出现向前方突出的活动变化,改善肩部的活动性。 方法五 训练者让患儿下肢屈曲姿势,,将患儿的双上肢放在体前,调整患儿上半身的非对称性姿势。训练者抓紧患儿的两上肢,慢慢地上下牵拉患儿肩部,降低患儿颈部的过伸展程度,使头部尽可能控制在正中位。 方法六 训练者在帮助患儿保持对称性姿势的情况下,训练患儿上抬头部,尤其要鼓励患儿自己抬头,逐渐诱发出头部的翻正反应。 方法七 伴随着患儿头部翻正反应的出现和对称性姿势保持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对患儿进行坐位姿势的训练,训练者帮助患儿将双上肢交叉放在对侧肩上,采用这囊球型姿势对伸肌的痉挛进行抑制。 方法八 训练者帮助患儿保持双侧上肢交叉,并尽可能地让患儿学习自己控制该姿势,然后训练者减少对患儿的帮助,让患儿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这一姿势,然后,训练者用一手抓握住患儿交叉放在两肩上的双手,用另一手将患儿的两下肢外展放在训练者的两侧,让患儿呈正坐位,腰椎后弯。 方法九 训练者用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手,让患儿一侧上肢在胸前保持伸展,另一侧上肢屈肘,边保持该姿势边对患儿体干进行压迫,两种姿势交替进行,提高患儿的躯干旋转能力与头部的翻正反应能力. 对能够保持坐位但双侧上肢使用困难的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患儿的康复训练法 患儿的主要特点 患儿的头部、颈部、体干都呈非对称性姿势,肩部后缩向上方牵引,胸部、腰部呈过度伸展状态。 治疗目的 是让患儿的头部能够在中间位保持控制,提高颈部、体干的对称性活动能力,提高两上肢分离性、选择性的运动能力和两手的正常感觉。 方法一 患儿取凳坐位,训练者站在患儿身后并用两手扶住骨盆两侧和腹部使之稳定,然后用上肢的上部对肩部的后侧向前方推压,训练者应用自己的胸部在患儿的头部后侧加以固定,让患儿的体干稍稍后倾斜。防止患儿头部出现过伸。 方法二 随着患儿身体向后倾斜,训练者此时也坐在凳子上,仍然保持患儿头部前倾,同时抑制患儿胸部、腰部的过伸,并不断地对患儿半身姿势进行矫正,使之成为对称性姿势。 方法三 训练者根据患儿的反应诱导患儿向对侧进行体干的旋转,提高体干的可动性。 方法四 训练者接着再次扶握住患儿的骨盆进行固定,并对患儿体干的对称性进行调整,让患儿双上肢上举。防止体干短缩。 方法五 接着,训练者仍然保持患儿骨盆的对称性姿势,然后从患儿的身后立起,患儿的躯干也随之前倾,并用两上肢支撑在凳子上,训练者从背侧给患儿向前方的压力,抑制患儿躯干的过伸。 方法六 训练者站在患儿前方,用双手扶持患儿的骨盆两侧,并用腹部保持患儿的头部前屈,抑制患儿头部、躯干的过伸,使患儿逐步学会用两足两手支持体重。 方法七 训练者位于患儿的前方,让患儿学习用两脚呈立位负重,训练者仍然用腹部将患儿的头部保持在前屈位置,抑制头部、体干的过伸和两肩的后缩。 方法八 在持续保持抑制效果情况下,训练者可用一手扶持患儿的一侧上肢,让患儿两侧上肢分别搭在训练者肩上,训练者的另一手放在患儿的腹部向后方推压,使患儿通过膝关节屈曲向后坐下。 方法九 让患儿慢慢坐下,通过训练抑制患儿的伸肌痉挛,同时也促进了患儿对称性坐位姿势的形成和坐位平衡能力的提高,此时,为了巩固训练效果,可以在患儿前方放一桌子,让患儿进行坐位下的双上肢活动训练及语言训练。 方法十 当患儿从坐位站起时,患儿的膝关节、髋关节的抗重力伸展能力较差,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感,因此,要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