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多诺的音乐批判理论看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从阿多诺的音乐批判理论看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
摘 要:阿多诺从音乐的基本特征、艺术效果和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对西方当代流行音乐作了深刻且具有批判意味的分析和评判,借助阿多诺的音乐批判理论来分析中国当前的流行音乐,尤其是从最近几年持续大热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可以发现,音乐本身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给听众带来的心神涣散和听觉退化及其弥合现实社会矛盾的黏合剂功能,正是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本质和特征。
关键词:阿多诺;流行音乐;音乐真人秀节目;批判
中图分类号:I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82-05
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作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符号,通过与流行音乐的会合,衍化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从最早1984年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到湖南卫视(2020)、浙江卫视(2020)为代表的音乐真人秀栏目的强势回归,再到而今无人问津的局面,从三十年来国内音乐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既可以看到新兴电视形态所带来的文化产业的繁荣景观,同时也可以发现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长久以来伴随着的深刻矛盾。
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批评家阿多诺的论著《论流行音乐》,从其社会批判理论出发对西方当代流行音乐作出三个著名的判断:流行音乐具有标准化和伪个性化倾向,流行音乐使得听众心神涣散和听觉退化,流行音乐还是弥合现实社会矛盾的一种黏合剂。面对我国新的大众文化语境,和我国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们认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评和音乐批判理论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展开分析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阿多诺在《论流行音乐》中指出,同严肃音乐高度崇尚个性化不同,流行音乐的根本特征就是标准化,包括从整体结构到具体细节的标准化。就显性的整体结构而言,流行音乐一般都“包括三十二个小节,音域为一个八度和音和一个音符……热门歌曲的总体类型也标准化了……”[1];在细节上,甚至专门设计出如蓝调和弦、音高突变这样一系列的音乐技巧。由于整体作为一种外部结构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头脑,所以听众对音乐的接受实质上就变成了对于细节的接受,这就使得整体和细节的主次地位发生了颠倒。而在整体标准模式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不同细节又可以在整体中相互置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欣赏不同流行音乐作品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在分析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时候,阿多诺对流行音乐标准化特征的认识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例如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2020年8月3号播出的导师分班赛第四场中,参赛选手共演唱包括一首番外歌在内的十五首歌曲,其中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的歌曲多达十三首,如《如果没有你》、《为爱痴狂》和《爱什么稀罕》等;8月31号播出的导师考核赛第二场中,参赛选手共演唱十三首歌曲,其中八首有着显而易见的爱情主题的倾向,如《对你爱不完》、《不了情》等等。似乎是事先预测到了观众的兴趣所在,同质化的爱情类歌曲才得以被反复演唱以投其所好,而这正是中国当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阿多诺看来,造成流行音乐标准化的根源首先在于经济。流行音乐中的某些音乐技巧由于受到大众欢迎而在市场运作中达到了良好效果,于是这些脱颖而出的技巧不断地被排列组合,也就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模式。但是,这些技巧本身又是不自由的,因为它们必然会受到商业的润色,在资本框架中变成了一种可供投资的商品。其次,阿多诺认为导致标准化的艺术上的原因则在于模仿:“流行音乐的音乐标准原本是由一个竞争性的过程发展出来的”[1],当某种歌曲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反响之后,其他类型的歌曲便会争相效仿。在当代社会,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个人化的精神生活。尤其在爱情题材的流行音乐中,观众感同身受着悲伤、喜悦的恋爱心情,由此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为迎合广大受众,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有意安排选手们在节目中批量式地演唱爱情歌曲,从而形成一种阿多诺所说的标准化倾向。
与《中国好声音》中大量草根选手利用生活经历渲染节目气氛相比,湖南卫视2020年打造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中的参赛选手则都是已经出道的专业歌手,以改编翻唱他人音乐作品为主要节目形式。然而,正是在节目专业制作人员对歌手演唱歌曲看似充满创意的改造过程中,阿多诺所谓的流行音乐标准化特征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四季第九期中,一直以温柔儒雅著称的补位歌手张信哲通过加入风笛、大鼓和伴唱团,在中国歌手朴树城市民谣《平凡之路》的歌词“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之后,以一句“it’s been a lon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