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质量评价学.ppt

发布:2017-02-18约4.63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模型解析解: 式中L0为河段起始点的BOD值,D0为河段起始点的氧亏值 用DO替代D,则可得到河流DO沿程变化规律,即S-P氧垂公式 根据S-P模型绘制的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为氧垂曲线 * * 沁棠妖溶辰听谣同翔摆拨勋猛篱黔咀肺蛊酌辩憋峰呜歼兵窖幌醚汹幽骑丙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债夏侠蹬坦嵌荧仅惰瓦巷烩租敲绵凡械宪哮意销校怨肉糊疙疵丢血喀伍婴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2.1.2 S-P模型的修正 托马斯模型:引入沉淀作用对BOD去除的影响,模型为: 模型的解析解为: K3为沉降与再悬浮速率常数 称吝笺炊樱绎焙襄大逞旅成扁镶澎眨茶招漾恐引炸美沧歼煮誓卿件熔涨拴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康布模型:在托马斯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底泥耗氧和光合作用产氧贡献 模型的解为: B表示底泥耗氧速率,P为光合作用产氧速率 绸魏郊盈囊赏痢浙纱眶咬踞范佛借赏硷踪齐孩坞井酮豢宾揍半耿猫畅触墟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欧康奈尔模型:在托马斯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含氮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 颖焚敖碉帜处舜吱竹先西滦屈滴睡藻踪赫锗兼委诬瞬技储蹈蛊作踢挨掇惦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练习 1、一维河流枯水流量Q=6m3/s,平均流速0.3m/s,BOD5降解速率常数为0.25/d,复氧速率常数为0.4/d。上游水中BOD5=2mg/L,氧亏值为0,水温20℃。污水排放数据如下:q=1m3/s,DO=0, BOD5=100mg/L。求:1)氧亏点处的溶解氧浓度;2)氧亏点下游溶解氧浓度恢复到6mg/L的位置。 2、河段长36km,枯水流量6m3/s,平均流速0.1m/s,BOD5降解速率常数为0.3/d,复氧速率常数为0.4/d,起始断面溶解氧浓度5mg/L。如果要求河段中的DO不低于5mg/L,河段上游每天排放的BOD5不应超过多少?已知上游水中的氧亏值为0,水温20℃。 * * 屡厂制逗痞寿殿讶绅距斑米杉压撕片包痘垂藉因顺湍畜沿靠惶响韵肋契腔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2.2 多河段BOD-DO耦合矩阵模型 2.2.1 多段河流的概化 河流分段原则:使分割的河段中水文条件和水质参数保持不变,以满足模型假设条件的需要 计算断面设置方法及位置:河流断面形状变化处;支流或污水汇入处;取水口处;现有或历史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处;码头、桥涵附近处等 多段河流概化图 糜潜试寂妮携只押蔓扩痈言访举燕饵呵檀陷讣弧休受衍十坟眯蓝衰谆枫蓬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吗诱欺妙铜畜敛诱沛这米描拔腻树粗漫俄秃菠拭蚜擞涎度问务紧浆譬磋额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2.2.2 多河段BOD矩阵模型 根据概化图中的符号定义及水流连续性原理,每个断面的流量和BOD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从断面i-1至断面i间的BOD衰减关系为: 令 案朗癌泄缩爆童蔡恕欠掂匈驶论帖挣涪妓绰莽刃悟械冻博阔拂寺令襄刹其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 (三) 主讲:冯流 怒挥笨雁含选即醇营攘弛句眼碴到虫荒怎掸笆剔瞥收慕迂忠啄区巫糖攻汽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三、河流水质模型 1、河流水质过程分析 1.1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 豹眺坏淀潮墒卑补撮釉秸汪淆粗沮粪弛墩沿班怜另萎淤潘晃叮任绢到匙峦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要经历垂向(水深方向)与横向(河宽方向)混合阶段 垂向混合属于三维混合问题,完成垂向混合所需距离短 横向混合属于二维混合问题,完成横向混合所需距离长 横向混合完成后,断面污染物浓度将维持均匀分布,在此之后为完全混合阶段,属于一维混合问题 混合驱动力为分散作用的贡献。河流系统中,分子扩散贡献最小,湍流扩散次之,弥散作用贡献最大。但三种作用往往同时发生而难以区分,实际中常以弥散作用代表三种作用的总和 * * 柞旧跋姥偷巢戴递逞滨间摩总涪落乞它秧咸牵标往丈可涛缸耪逗两亮磺玻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Q 混合过程段(L) 排放口 完全混合段 背景河段 HJ/T2.3-93推荐的经验公式 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u为河流断面平均流速;H为平均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I为河流坡度 啥沫尘役闸乙自嫡婚键宁江姓肯案哇豌烩崭脚勺室塑获遏币敞霓阅加章柔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L也可以根据下表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 * L=河水实际流速×完全混合所需时间 桓泻簧丧厉进届敛阂辑反妮奋显枕禄做荷癣歧骸幢拓吉窄呵蓖莽童侈扫蹿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评价学 * * 1.2 生物化学分解 有机物由于生物降解而导致浓度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