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doc

发布:2017-10-12约3.5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目 录 1 前言………………………………………………………………..1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3传统文化的意义 …………………………………………………1 3.1关怀人本..……………………………………………………..1 3.2道德的教化.……………………………………………………2 3.3追求和谐 ..………………………………………………………4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4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 1.前言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道德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 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