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3-5天,最常不超过7天: 2、特殊情况下根据需要换; 3、如间隔的时间过短,反复撕扯易损伤皮肤; 4、如间隔时间过长,会降低对皮肤的保护力; 5、回肠及尿路造口最好在空腹时更换造口袋,如果饭后或饮水后进行、尿及大便增多,护理不便。 6、早晨起床后空腹、或饭前2小时、饭后2小时。 1、饮食:易选用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食物,并根据大便的性状、次数、量等进行加减增补。 2、排便节制功能的训练 1)提肛运动: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下蹲、站立、下蹲),下蹲时肛门放松、站立时用力缩紧肛门,每天2-3次,每次连续做20次,以锻炼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及阴部—肛门神经反射的功能。 2)排便反射训练:每次有便意后,通过变换体位后,听音乐、看书和轻体力活动等方法减轻便意,以训练患者肠道的贮使功能肠壁的延伸性,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促使大脑皮层建立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 LOGO 普通外科 2016-6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病理类型 四、临床表现 五、辅助检查 六、术前护理 七、手术治疗 七、术后护理 八、健康指导 概述: 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中国人直肠癌与西方人比较,有3个流行病学特点: ①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生率高,约1.5:1; ②低位直肠癌所占的比例高,约占直肠癌的65%-75%;绝大多数癌肿可在直肠指检时触及; ③青年人(<30岁)直肠癌比例高,约10%-15%。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早期直肠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80%-90%。同时由消化道缝合器的应用,使许多原来需做肠造口的直肠癌的病人免丢了人工肛门的苦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直场癌 1. Introduction 2. Strategy 3. Challengers Forward 4. Co、clusi 直肠癌的原因至今不是十分明确,普遍认为以下因素与致癌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与直肠癌的发生机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高脂肪食谱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肝中胆固醇和石胆酸的合成,因而在肠腔内增加,在结肠细菌的作用下使之转变成胆固醇代谢物和此胆酸有致癌的作用低纤维食物不吸收水分,减少了大便次数,增加了废物在肠道的留宿,延长了粪便在大肠的停留时间增加了致癌物质与大肠粘膜的长期接触,因而成了直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常见高脂肪饮食如:肉食品、高蛋白质食物和低纤维饮食如:淀粉、土豆、胡萝卜等。其次高脂肪和低纤维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增加直肠癌的发生率。 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直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在直肠癌患者家族中,1/4的新发病人有直肠癌肿的家族史,亲属得过直肠癌,其后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细胞遗传基因发生改变,造成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不良性细胞,形成了恶性肿瘤的家族性。 三、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直肠癌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肠不良息肉是癌前病变的主要诱因,尤其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癌变的几率比较大。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病变其中以绒毛样腺瘤样息肉病变率为25%左右,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相比较也不少见。 四、慢炎症性肠病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直肠癌的要素之一。慢性的炎症刺激可引起直肠癌的发生,如慢性细菌感染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憩室炎:消化道粘膜中的一种腔室所发生的炎症,多发生在消化道系统从上到下,常见于:食管、结肠、十二指肠、空肠等。一般无症状,但在食物或粪便潴留引起炎症时有局部疼痛,压痛和发热等表现)、慢性菌痢等,使的粘膜发生肉芽肿,可通过肉芽肿,炎性和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 五、其他因素 直肠癌的发生还与环境因素(气候、工作等)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一定的关系,但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生殖肠癌。有关资料报道了胆囊切除术后直肠癌的发生率也有在上升趋势,经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认为与初次胆酸进入肠腔增加有关系。 一、肿块型(菜花型):肿瘤向腔内突出,呈菜花状,较少向周围浸润,大的肿块表面易发生溃疡。该型肿瘤生长缓慢、转移较迟、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二、溃疡型:肿瘤为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的蝶型或卵圆形,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病变早期可发生溃疡,表面易糜烂、出血、感染甚至穿透肠壁;此肿瘤分化程度低,转移出现早,是直肠癌最常见类型。恶性程度高。 三、浸润型:肿瘤沿肠壁各层环状浸润,一般不发生溃疡。此型肿瘤易引起肠腔狭窄,发生肠梗阻症状,转移较早,分化程度低,预后差。 早期无症状,或者症状无异常,因而常不引起病员和初诊医师的重视。多数病员早起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呈现便频排便不尽感。便频不同于腹泻,因为前者只是次数比正常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