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范文(7篇).doc
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1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电视剧,切实感受到老支书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草王坝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近万米的“生命渠”,需要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遵义人,特别是作为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派驻务川县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感慨良多,感受颇深。
还记得2017年到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第一次感受到草王坝的艰苦环境,也有幸见到黄大发老支书,从他身上能够感受到雄伟的气魄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看了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画面写实性很强,深刻感受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愚公,具有无穷的信心和毅力。他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年轻干部。
老支书曾说过:“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正是因为有黄大发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战天斗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日益改善,我们的国家才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作为年轻干部,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大发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苦干实干,以昂扬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不畏困难,敢做先锋,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2
人,总得有点精气神,有不一样的血性,没有了这些东西,人就会垮掉。观看了《高山清渠》电视剧,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无论在任何时刻,人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情,都是一种挑战。清代学者王永彬云: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此语道破了人的一生必须与“苦”奋战到底,直至获得胜利。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悲观。英国哲学家约翰·约克有言: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是的,面对各种困难,我们必须做好内因外因分析,有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有效形成最大合力。
《高山清渠》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即使在整个过程中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希望就会常在。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始终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根源性的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到《高山清渠》中而言,所谓的活水源头,就是植根于灵魂深处的那身傲骨、那份不懈的努力、那份哪怕微弱的希望之光。
电视剧《高山清渠》4集观后感3
看完了最近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中间很多次感动得落泪,说实话,主旋律的片子能够拍成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
首先感谢原著作者何建明老师给我们挖掘出来这么好的故事,再感谢剧组演职人员的再创作。原著《山神》我没有读过,不知道电视剧《高山清渠》跟原著有多大的区别。但是,黄大发这个人,这个人的命运和故事确是真实的。
黄大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在贵州遵义的的大山里,严重缺水,祖先们到死都没有喝上过一口干净清洁的水,生产生活就更不用说。这样的情形让我无法想象。我生长在重庆市丰都县城的长江边,我们家住河街,从小就看到涛涛江水从我眼前流过,抬腿走几步就到了河边。有的年份夏天洪水季节,浩浩荡荡的一江大水就涨进了我们的家里,我们不得不搬着家舍往高地方转移,我们对水的态度跟黄大发截然相反,对于暴涨的洪水是畏惧和害怕的。但是那一江大水却抚育了我们两岸的人民,让我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生活在此,让农人春种秋收,实在是一条非常好又难得的母亲河,只是我年幼无知,不晓得其中的厉害罢了。
看到黄大发的故事,我庆幸自己能生长在一个不缺水的好地方,也更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