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pdf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框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
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选官制度:①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②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③汉朝:
察举制④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⑤隋唐时期:科举制(积
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
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
学的风尚。④促进文学的繁荣。⑤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
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③阻碍了近代
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3)唐初:
租庸调制(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4)唐中后期:两税法①:背景: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③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切茶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文学艺术:①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②书法:东晋王羲“书圣”,隋唐:
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③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
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
肃敦煌莫高窟⑤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
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
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⑥印度—东晋法显、唐朝玄奘;日本—鉴真
【重难探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1)政治上:①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交融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
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②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3)文化上:①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②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
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③北朝贾
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
产经验和知识。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
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
(2)庄园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
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劳动力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
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