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doc

发布:2017-04-13约3.4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 小组成员: 陈孝里 班级:2班 学号:11121240203 李正国 班级:1班 学号:11121240114 陈欣 班级:2班 学号:11121240204 张权 班级:1班 学号:11121240137 刘增孝 班级:2班 学号:11121240220 宋明浩 班级:1班 学号:11121240122 于浩 班级:2班 学号 11121240235 陈海鹏 班级:2班 学号 11121240202 程文良 班级:1班 学号 11121240103 赵磊 班级:1班 学号 11121240142 邢守飞 班级:2班 学号 11121240130 导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2.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4.从发展的协调性看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5.从民主政治建设看 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6.从文化建设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二、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1、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均 仅以我国农业为例。我国的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在整个13亿人口中占了近70%,在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仍然很低,虽然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但对现代中国农业整体而言,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些偏远山区、东北农村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