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颈椎病概述、分型、流行病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doc
临床颈椎病概述、分型、流行病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
颈椎病是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筋骨病。随着全球老龄化及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由于本病后期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但是二者各有利弊,如若能够形成本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共识,将更有利于颈椎病的诊疗。本共识综合了中西医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形成了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为同道在临床工作中提供参考。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颈部(筋)软组织和(骨)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的突出、韧带的钙化和椎体骨质的增生等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交感神经、脊髓和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病主要分为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以及交感型颈椎病。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寻找干预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前骨科、神经内科等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病位在筋骨,病因多为积劳伤颈,损及肝肾,外邪侵犯,气滞血瘀所致。现代中医学者则进一步提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打破了中医学对发病机制的固有认识。
目前对于中重度的颈椎病患者,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手术可发生并发症。而中医药在颈椎病的康复及辅助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是颈椎病治疗的新方向,“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治疗颈椎病成为中国方案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颈椎病概述及分型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主要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交感型。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间盘以及小关节退变、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钙化,造成椎管占位并直接压迫到脊髓,引起的脊髓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椎间盘外侧突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引起的以放射性疼痛、颈肩及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的退行性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受到压迫或者刺激、痉挛,以致血管狭窄、扭曲而造成,以基-椎动脉供血不足为特征表现的一种疾病。
颈型颈椎病是早期的一种类型,主要以颈肩疼痛不适、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及相应的压痛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进展为其他较严重的颈椎病类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
颈椎病流行病学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的常见病,高发于40~50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在成人中占10%~15%,40岁以上发病率为80%,而我国青少年的颈椎病发病率在10%以上。目前各地区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地区的人群,颈椎病的发病存在差异,患病率呈逐年升高和年轻化趋势。
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结合中华外科杂志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具备以下诊断和标准。
3.1.1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出现以四肢运动障碍、感觉及反射异常为主的典型的颈脊髓损害的表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手臂麻木、疼痛等较典型的神经根症状,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出现眩晕、视物模糊、耳鸣、手部麻木、听力障碍、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颈型颈椎病患者枕、颈、肩部常出现疼痛等异常感觉,可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3.1.2影像学检查:颈椎退行性改变,以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征或骨质增生为主;或见有明确的脊髓受压征,并与临床症状相对应。
3.1.3实验室检查:目前暂无对颈椎病具有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一些炎症和氧自由基代谢,如超氧化物歧化酶、6-酮前列腺素F1α等,可作为参考性指标。
3.1.4鉴别诊断:本病与非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颈肩疼痛,颈椎以外病变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椎管内占位、急性脊髓损伤、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颈椎感染、脊髓血管病变、脊髓肿瘤等,以及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和耳源性眩晕等其他系统疾病加以鉴别。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无与颈椎病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痉证”“痿证”等范畴,其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3.2.1诊断要点: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或不良睡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