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课后习题及复习解析.doc

发布:2016-05-01约2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基本知识引论 1、测量范围、测量上、下限及量程 测量范围:仪器按照规定的精度进行测量的被测变量的范围 测量下限:测量范围的最小值 测量上限:测量范围的最大值 量程:量程=测量上限值-测量下限值 1.2.3灵敏度:被测参数改变时,经过足够时间仪表指示值达到稳定状态后,仪表输出变化量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变化量之比 灵敏度 1.2.4误差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 = 示值-约定真值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约定真值 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 绝对误差/量程 最大引用误差: 最大引用误差(%) = 最大绝对误差/量程 允许误差: 最大引用误差≤允许误差 1.2.5精确度 仪表的精确度通常是用允许的最大引用误差去掉百分号后的数字来衡量。精确度划分为若干等级,简称精度等级,精度等级的数字越小,精度越高 1.2.8可靠度: 衡量仪表能够正常工作并发挥其同能的程度 课后习题 1.1检测及仪表在控制系统中起什么作用,两者关系如何? 检测单元完成对各种参数过程的测量,并实现必要的数据处理;仪表单元则是实现各种控制作用的手段和条件,它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并通过相应的单元实现对被控变量的调节。 关系:二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是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 1.2 典型检测仪表控制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各单元主要起什么作用? 被控——检测单元——变送单元——显示单元——操作人员 对象——执行单元——调节单元— 作用:被控对象:是控制系统的核心 检测单元:是控制系统实现控制调节作用的及基础,它完成对所有被控变量的直接测量,也可实现某些参数的间接测量。 变送单元:完成对被测变量信号的转换和传输,其转换结果须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制式。变:将各种参数转变成相应的统一标准信号;送:以供显示或下一步调整控制用。 显示单元:将控制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被控对象的过渡过程显示和记录下来,供操作人员及时了解控制系统的变化情况。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图形式。 调节单元:将来自变送器的测量信号与给定信号相比较,并对由此产生的偏差进行比例积分微分处理后,输出调节信号控制执行器的动作,以实现对不同被测或被控参数的自动调节。 执行单元:是控制系统实施控制策略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将调节器的控制输出信号按执行结构的需要产生相应的信号,以驱动执行机构实现被控变量的调节作用。 1.4 什么是仪表的测量范围,上下限和量程?彼此有什么关系? 测量范围:是该仪表按规定的精度进行测量的被测变量的范围。 上下限:测量范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量程:用来表示仪表测量范围的大小。 关系:量程=测量上限值-测量下限值 1.6 什么是仪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两者存在什么关系? 灵敏度是仪表对被测参数变化的灵敏程度。 分辨率是仪表输出能响应和分辨的最小输入量,又称仪表灵敏限。 关系:分辨率是灵敏度的一种反应,一般说仪器的灵敏度高,则分辨率同样也高。 4 温度检测 4.1 测温方法及温标 4.1.1测温原理及方法 原理:通过温度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的热交换,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即可确定被测对象的温度。 方法:接触式测温: 传热和对流 需要较好的热接触 由于测量环境特点,对温度敏感元件的结构和性能要求高 非接触式测温:热辐射 特点:测温响应快,对被测对象干扰小,可测量高温、运动的被测对象。 4.1.2 温标 表4-1 国际温标由定义固定点、内插标准仪器和内插公式三部分组成。 4.2接触式测温 4.2.1 热电偶测温 1.特点:测温范围宽,性能稳定,有足够的的测量精度,结构简单,动态效应好,输出为电信号,可远传,便于集中监测和自动控制。 2.原理:基于热电效应,即将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练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点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势。 3.闭合回路的热电势:温差电势 接触电势 接触电势的大小取决于两种不同导体的性质和接触点的温度 4. T端称为测量端或热端,To端称为参比端或冷端。 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条件:两种不同的导体材料构成回路,两端接点处的温度不同。(必考) 热电势大小只与热电极材料及两端温度有关,与热偶丝的粗细和长短无关。(必考) 热电极材料确定以后,热电势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5.均质导体定则 中间导体定则(中间导体两端温度要相同) 中间温度定则 EAB(T,To)=EAB(T,TC)+EAB(TC,To) 热电偶的分度表参比端温度为0℃ 6.对热电极材料的要求:热电性能稳定,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热电特性呈线性或近似线性,价格便宜 掌握S、K型热电偶 7.普通型热电偶:热惯性大,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慢(绝缘管为瓷管) 凯装型热电偶:热惯性小,对温度的变化响应快,挠性好,可弯曲,可以安装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