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中华兰文化,采兰、养兰、赏兰过程中,价值取向。
关?键?词:国兰是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植物的部分地生兰,如春兰、惠兰、秋兰、寒兰和墨兰。兰科植物种类群极其庞大,约有800个属,3万一3.5万个原生种,而兰属植物仅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属,可见,兰只占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国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这与兰自身的分不开。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心肺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如:“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楚国·屈原《九歌·少司命》);“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最早为文人墨客所欣赏,不是以色和形诱人而是以那超凡脱俗的阵阵幽香吸引人。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它高洁典雅,傲骨刚毅,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兰花寓意深远,在朴实中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高远的境界。 国人植兰,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诸如《越绝书》所载“勾践种兰渚山”、屈原《离骚》自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号,又树蕙之百亩”,都是证明。“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在先秦儒学著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兰花意象和文化着重体现于其诗词歌赋。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诗词歌赋背后的深层文化实质。文化界已有公认,魏晋诗歌中的兰意象的意义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诗论中,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时的贤相,后来却受到排挤,于是他在《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同样借兰花抒发了孤芳自赏,睥睨俗世的情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着,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元代画家陈汝言有一首诗:兰生深山处,馥郁吐幽香。偶为诗人赏,移之至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常养非其芳。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字芳。这里说,兰花生在深山之中,虽然寒苦,却也自由自在,一旦为人“欣赏”移载高堂华夏之下,根株离开适宜她生长的土壤,再也得不到自然界中雨露的滋润,虽称为爱护,实际上却是残害。名家画兰,大约始于人们把梅兰竹菊视为“四君子”之后。据文献记载与传世所见,最早以画兰名世的是宋元之际的赵孟坚和郑思肖,二人都是风骨嶙峋的宋遗民,藉助画兰以表达其不肯仕元的高尚思想品格。其中郑思肖画兰不画土,名曰“露根兰”,或问其故,答云“土为番人夺去”。斯言掷地有声,沉郁悲愤的亡国之痛,尽见于画兰的寓意之中。其后以画兰而卓然名家者,代不乏人。即使不以绘画专擅的文人雅士,赋闲时也会画上几笔兰花以自标高格,而导人入门的兰花画谱,也随之大行其历代持身高洁的君子,都爱兰咏兰,留下了不少诗篇。他们喜欢兰花,不免都带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情调。
传统文化中的兰花意象鉴赏
兰花的审美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兰花的情韵可说是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使者,将中国传统演绎得微妙微肖,韵味深长。兰花的审美意象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基本面是固定的,但是它的外延却是流动的,是可以不断衍化出新的更为实际的意象的。
兰花的本身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它的花、它的叶、它的香、它的姿态、它的生长环境,均与一般的花和草不尽相同。它的外形和内质的特色给人种种遐想,可以作多方面多层次的美学品鉴。兰花自古称之为“王者香”、“国香”,称之为四君子之一,称之比岁寒三友更全面的花中真君子。。兰花给人们的美学意象是全面的,深刻的,它如清泉,汩汩而流,永不枯竭;它如阳光,煦暖人心,给人以永远的推动。这是客体本身的能量。
角度多个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人总能在兰花身上找到自己思想上的共鸣点,找到某些自己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东西,从而感悟到什么。历史上多少贤人哲士就是为此。上述孔子咏兰,就是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不为人理解,到处碰壁,甚至绝粮于道,但他坚守理想,于是从深谷的兰花身上悟到“不为困穷而改节”的哲理。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君王终于不悟,萧艾包围君王,鸷鸟先鸣于道,于是他采兰佩兰叹兰,“纫秋兰以为佩”,以兰为友,以兰明志。历代诗人更是在兰的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咏兰实为咏己,画兰亦为画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鉴赏的意象前后是会有区别的,是会发展的。同时随着鉴赏者的不同,这种意象更会不同,至少有深浅、多寡、大小之别。但不论如何,这种鉴赏所得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