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的依从性儿童用药的依从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 童 用 药 的 依 从 性
依从性(Patient comp1iance/Treatment comp1iance)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依从性的定义与研究意义依从性(Patient comp1iance/Treatment comp1iance)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3类,在实际治疗中这三类依从性各占1/3。依从性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法是治愈疾病的前提,若病人不服从治疗,不能按规定用药,则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造成医疗卫生资源与治疗效果的浪费。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我国,病人用药的依从性成为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许多制药企业都将药品的营销利益点放在能有效提高病人依从性上。用药依从性的各类现象和发生原因
据日本某科研机构调查15748位门诊患者,其中,非依从性患者3553人,其原因和发生如图1所示:忘记服用的占51.9%,认为疾病好转而停药的占14.3%,不按规定服用的占12.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占8.1%,服用困难的占1.4%,认为疗效不好的占0.9%,原因不明的占4.1%,其他原因的占6.5%。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病人用药非依从性。 病人年龄
可以说用药的依从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比较小,但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用药的依从性差异相对比较大。老中青三代人群各有不同依从性特征。具体说来如下:老年人:一般说来老年人比较健忘,通常会记不得是否服药,所以往往造成漏服或重复服药(剂量双倍)。还有老年人中得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比较多,往往长期服药会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大降低。
中年人:中年人一般都很忙碌,工作和生活的不规律造成了用药的低依从性,特别是一些特殊职业者,比如驾驶员、地质勘探人员、井下作业人员、施工建筑人员、公差外出人员等,他们用药的依从性就更低了。
小儿患者因不懂得治疗的重要性,不能自觉地克服用药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异常口感或疼痛等不适,小儿常常哭闹、挣扎,而造成药物摄入量不足或其他意外发生,另外,患儿心理也带来一些损伤,一上医院或一见到医护人员有一种恐惧心理,而拒绝治疗和配合服药过程,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除需考虑小儿机体对药物吸收、代谢及器官发育弱等特点,选择安全、高效、价廉的药品外,可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首先,精神上要激励小儿患者,如称赞他勇敢、聪明等,也要说明不配合治疗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小儿患者主动要求配合用药,达到战胜疾病的积极性,自觉接受药物治疗。同时家长也应避免带小孩多家医院、诊所诊疗,造成用药品种多,用药方案不一,同样难以遵循医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不依从性。
其次,以适用能口服的药剂来替代注射制剂,注射用药所带来的疼痛往往让小儿患者惧怕甚至恐惧。小儿用成人剂量时有许多不便,要对成人剂量折算成小儿剂量,折零易造成药物污染和药物剂量上的不准,建议选择专供小儿服用的药剂。
再者,针对小儿喂药、服药困难,应选用适用小儿服用的糖浆及含糖颗粒剂,以除去化学药物的苦味和异味,还有一些除加糖外,还加上一些水果香料,这样就大大改善药物的口感,也可用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或泡腾片,使患儿易于接受或主动要求接受,从而提高了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