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3.3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第三章“3.3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主要讲述了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服务业的定义、服务业区位因素、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区位因素,掌握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空间思维素养,通过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使学生能够运用空间思维理解服务业分布特点;2.增强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服务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培养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让学生理解区域差异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4.强化综合思维素养,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识别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掌握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不同类型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点。
③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案例中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表现。
②灵活运用空间思维,将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布局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③在实际案例中,准确判断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2.网络资源应用: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线地图、统计数据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互动软件辅助: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软件直观地感受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
时间: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不同城市的服务业图片,如商业区、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引导学生思考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观察到这些图片中服务业的特点和区位分布吗?这些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3.学生回答: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观察到的特点和可能的区位原因。
4.教师总结:教师简要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二)讲授新课
时间:15分钟
1.教学内容讲解:
①服务业的定义和特点
②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类型
③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2.重点讲解:
①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②分析不同类型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点
3.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学生互动: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时间:10分钟
1.练习内容:教师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习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覆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4.习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提问
时间: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3.教师总结:教师简要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拓展练习
时间:5分钟
1.拓展内容:教师提供相关拓展材料,如课外阅读、视频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学生拓展: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总结与反馈
时间: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