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陵园(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浅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陵园(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浅谈
?现代陵园景观规划设计浅谈
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存在的必然和形式的渊源。在中国,墓葬文化和形式受到各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如“灵魂不死、天人合一”观、“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互补”观、“儒、道”生死观以及周易“风水”思想等。这些自然哲学思想,在岁月的磨练中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自称一套的完善体系,指导了中国上千年的城市、建筑、园林、陵园等一系列的布局形式。
在中国墓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死者必须埋入地下才能得到安息。“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台湾地区地少人稠,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受入土为安与风水传统观念的影响,殡葬形式多以土葬为主,加上人口集中于各大都市,且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因此,都会区的墓地问题已成为国土利用与区域发展上之重大课题。其中容量不足、区位元不当与缺乏管理,更一直是台湾地区墓地三大问题。
由于墓地、殡仪馆、纳骨堂(塔)等丧葬设施之区位,对于公共卫生、都市观瞻、景观维护与土地合理使用均有所影响,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大众也普遍要求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这也就为墓地公园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近年来,部分私立墓园因其环境景观优美,墓园内规划的墓道、凉亭、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完备、整洁而美观;园内同时设有庄严美观的纳骨塔、金炉、土地公等设施,及服务中心以提供定期清洁的服务,部分墓园甚至设有休息室供参丧人员休息之用或提供其它服务,故非常吸引丧家的欢迎。
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分支,墓园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对墓地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束缚,大胆的引进了西方的现代陵园的规划布局,把中国的山水景观和西方严谨几何布局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墓园的新趋势。因此,业主在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的基础上,申请设置公墓及纳骨堂(塔),以响应政府实施公墓公园化、开发一元化丧葬设施及倡导火化、塔葬之墓政改革工作,并委托我院进行墓园的景观设计。
1) 因地制宜,符合风水穴位意向,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设计穴位拥有可瞭望城市及西海岸的辽阔视野。
2) 汲取一期开发的经验,塑造墓园精致化和良好的殡葬环境,以绿化种植和空间设计的双重手段提升墓园质量。
3) 保护原有生态平衡,反应自然生态保育。
4) 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1) 突出崇尚自然,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与殡葬活动相适宜的环境,提高墓园的价值,同时使逝者、生者都处于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之中。因此,墓园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尽量不破坏现有的山势和植被。
2) 体现墓园与景观环境的统一
墓园应具有自身的特征,表达庄重、肃穆、简洁、素雅的纪念性气氛,同时墓园又具有景观之美,通过大面积的草坪、树木、花卉、亭台、小径、流水等造景要素和手法,来表达亲切、宁静,为祭奠亲人的人们创造休息、冥想的场所。
1)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营造美观而富有特色的墓园景观效果,实现景观效果与开发强度的双赢,拉动销售。
2)塑造双溪的溪谷景观,将位于地势较低位置的墓区通过景观设计得以提升价值。
3)在开发密度较大的区域设置开敞中心景观绿地,通过绿化造景及雕塑艺术等手法,缓解墓区拥挤的视觉效果,提升墓园品味。
在整体规划上我们采用规则式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网格化布局的园路和墓地设计单元,且采用对称的方式。这种设计一来便于土地的充分利用,二来便于园内交通的组织。
景观园路主要分为三级,主园路为沥青路面,宽度为8-4m,辅路宽为1.5-2.5m,路面为花岗岩或石板铺成;小径则1.2-1.5M不等,多为弹格石路面,也有草地小径。按照设计单元划分,墓地分为墓地区、墓地小区和墓地。墓地区、墓地小区也采用规则式设计。此外,在墓园中还设计一些规则式的小空间,以供人们在活动与休闲时使用。还使用一些景观小品,如亭子、水池、雕塑等,来丰富园内的景观效果。
规则式的设计还体现在根据墓园地形的条件,而采用台地、坡道和台阶等造园手法上。本基地范围介于内横山与阳明山之间,略呈西北-东南之长方块状,地势结构为由北而南逐渐增高之山坡地地形。最高处位于基地南侧之山坡地上,标高约EL415公尺,最低处位元元于基地北侧既有水道出口处,标高约EL294公尺,整体地势稍显陡峭。平缓地形主要集中于基地南段近白沙湾安乐园处及基地两侧既有产业道路两旁。为此,墓园采用台地园的方式,以坡道和台阶为连接与过渡的形式。此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