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轨道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
1.1 工程概况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是城市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规划线路起自鄞州区古林,止于北仑,规划线路长度约50km。工程分为两期实施。
2号线一期工程起点站为机场站,终点站为东外环路站,线路全长28.35km,共设22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331km。
一期工程机场站至孔浦站采用地下线,孔浦站后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后线路沿现状环城北路、宁镇公路采用高架线敷设方式。一期工程地下线21.604km,高架线6.392km,过渡段0.354km;地下车站18座,高架车站4座;设黄隘车辆段1座和东外环停车场1座;设主变电所2座(分别位于丽园南路站和双桥站附近);设控制中心1处(与1号线合建、共享);与轨道交通网络中1、3、4、5、6号线衔接换乘。
车辆采用B型车(鼓形车),列车编组初、近期为4辆,远期为6辆编组。
1.2 设计依据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设计合同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招投标文件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中标通知书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2009年9月)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评估会专家组评审意见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复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
执行与参考的主要设计规范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地下铁道电动车组司机室、客室噪声限值》(GB?14892-2006)
《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
《无缝线路铺设及养护维修方法》(TB2098-200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国家以及浙江省、宁波市其它相关规范、规程
1.3 设计范围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轨道工程初步设计范围为全线正线及辅助线轨道工程,以及黄隘车辆段、东外环停车场车场线及其出入段(场)线轨道工程。
一期工程轨道工程分为正线、辅助线、出入线及车场线。含联络线轨道工程。
正线及辅助线设计起点里程:CK0+000,设计终点里程:CK28+350.000。线路全长28.35km。包括与1号线联络线轨道工程。
黄隘车辆段出入段线轨道设计起讫里程范围为C1K0+000~C1K1+090,东外环停车场设计起讫里程范围为C2K0+000~C2K0+540.719。
车场线轨道设计范围为黄隘车辆段、东外环停车场范围内全部轨道工程。
1.4 总体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1. 本线采用正线60kg/m、车场50kg/m的U75V钢轨,铺设无缝线路是适宜的。轨道建筑结构标准,符合《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执行情况:执行。其中车场线50kg/m钢轨采用U71Mn钢轨。
2. 圆形隧道内,轨道中心结构高度740mm是设计高度,计算高度是按圆形结构建筑限界(R-2600mm)而定,合理可行。但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高度740mm,计算高度是按结构内径底板(R-2750mm)而定,实际轨道中心结构高度为890mm,突破建筑限界,具有一定风险,不尽合理。上述两个高度标准,都采用740mm表达不妥。在调坡设计时,应予注意实际设计高度。
执行情况:轨道结构高度统一以轨面和建筑限界为基准确定。本次设计钢弹簧浮置板采用740mm的轨道高度值(指轨顶面中心至R=2600mm建筑限界最低点高度,而轨顶到隧道内壁最低点为890mm) ,利用150mm的施工误差及调线调坡空间,适用于采用钢弹簧浮置板的绝大部分地段,局部的少部分地段可根据情况,采用调整线路纵坡或调整钢弹簧隔振器位置等办法处理。上海已建有约30km圆形隧道浮置板均采用735mm运营后情况良好。下阶段在调线调坡设计时注意实际高度。
3. 逃生通道:在轨道中心应明确为逃生、救援通道,必须注意处理好轨道中心的任何障碍物。
执行情况:执行。
4. 减振措施:根据《环评报告》和沿线调查,确定减振地段正线单线长度为24.15km,占正线长度41%。专家组认为,减振地段过长。建议对减振分级,应结合各类减振设备性能合理分级,并结合沿线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执行情况:减振地段长度主要根据环评要求、沿线开发、换乘、旁通道、大型管线及其它相关要求而定,本工程因考虑上述因素及车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