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卷入”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学生真正“卷入”探究
【摘 要】“卷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心需要,是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而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地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的状态,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学生“消极等待”现象,被动地听或做。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及探究问题、材料和评价等维度进行探索,找寻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真正“卷入”探究,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关键词】探究 消极等待 卷入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提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卷入”越深,他就越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卷入”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心需要,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地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的状态。探究是科学活动中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特征影响,在参与探究活动时只顾着看热闹、看新奇,习惯于服从指挥,消极等待,被动地听或做。这种忽视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本质提升,完全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真正“卷入”探究?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基于儿童立场,从“小组合作”及“探究问题、材料和评价”等维度略举几例,试作剖析和探讨,与同人共享之。
现象一:小组合作的“负效应”
从三年级起,学生就接触科学课。为了更好地展开教学,科学教师都会为学生分组,往往是四人一小组,并且确立组长。小组合作要求每个组员都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学习。而在教学中笔者却发现,组长似乎成了代言人,领材料是组长,汇报成果是组长,就连每次的实验操作也都是组长。
【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如合作研究实验方案,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合作整理实践资料,集体交流实践成果,整个学习就是在集体的氛围之中展开的,因而合作是必然的。上述案例中呈现的现象并不在少数,长此以往,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欲就会受到限制,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表达想法的欲望,这些成员会想当然地认为组长回答才是正常的现象,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考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由此也变得低下。
【对策】
一、 让分工更明确
在探究活动中笔者经常采取如下做法:首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次小组活动中你承担了什么职责,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然后,利用2~3分钟时间,请他们在小组内说明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重新分工,力求使每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分别承担一次诸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如此,通过赋予学生特定的职责,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 让交流更充分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应给足学生时间,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取得实验的成功。
三、 让参与更自主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应让组员明确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汇报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内可以定期轮换。这样,学生就能倾听他人发言、专注思考,有条不紊地进行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现象二:探究问题的“宽泛性”
在教学《自由落体》一课时,针对小球下落现象教师提问:哪些因素影响了小球的下落? 问题提出后课堂上一片寂静……
【反思】
这样的例子可能出现在很多课堂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前没有仔细地斟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的抛出应该要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为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究奠定基础,否则这个问题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宽泛性也会成为学生不愿意回答的一大障碍。要跨越这道障碍,就需要教师智慧地处理教材。
【对策】
一、 控制“度”,化大为小
有针对性地提问,指向性明确。教师提问时可以将问题改成:哪些因素影响了小球下落的快慢?学生就想到可能与高度、空气阻力、自身重量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问题要小而精,切记不可宽泛,问题一“大”,学生看似天马行空的回答,实则对思维没有任何的促进。教师须知,问题是为学生积极思维服务的,是为推动课堂教学服务的,更是为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服务的。
二、 把握“量”,循序渐进
一节40分钟的活动探究课,要让学生设计实验,谈注意事项,还要动手实验、发现规律进而汇报交流。因此,教师的提问要从易到难,并且要力求精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具有关联性,直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要重点思考如何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