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孕期用药PPT课件.ppt

发布:2018-03-03约4.61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⑤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C)并不增加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但分娩过程中应用,应注意对新生儿呼吸产生抑制作用,及对新生儿肌张力的影响。 6、解热镇痛药: ①阿司匹林:C\D级。 过去认为可引起腭裂及心脏畸形,但大样本研究证明早孕期应用不增高致畸率。但孕晚期应用,影响孕妇血凝并可致羊水过少、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等。 有人观察了66例自孕15周起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并未发现其对动脉导管的副作用。认为孕期小剂量长期应用是安全的。 ②扑热息痛:为B类药。对500余例的调查显示,不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亦无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相对安全 ③消炎痛、布洛芬:此2种药物并不致畸,但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收缩致胎儿肺动脉高压及羊水过少,消炎痛还可引起胎儿脑室内出血,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孕早中期为B级,孕晚期为D级。 ④麻醉性止痛药: 吗啡及杜冷丁:FDA分为C级,但长期大量使用时为D级;不增加致畸率,但能迅速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成瘾,产时应用可对新生儿呼吸有抑制作用,应在用药4小时后结束分娩。 7、降压药: ①硫酸镁:安全,对胎儿无致畸作用。分娩前大量应用,可致新生儿肌张力低下,嗜睡及呼吸抑制,应慎用。 ②肼屈嗪(肼苯达嗪):为C类药。动物发现有致畸作用,但在人类妊娠早期应用本品未发现有致畸作用。其降压效果不稳定,现妊娠期少用。 ③利血平:可通过胎盘产前应用可致新生儿肌张力降低及鼻塞,产前不宜应用。 ④甲基多巴:为B类药:本品广泛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尤其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未发现对胎儿有严重不良影响。 ⑤硝苯地平(心痛定):C类药。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人类无报道,孕早期慎用。本品不降低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但舌下含化可引起母亲严重低血压和胎儿抑制。 ⑥拉贝洛尔:C类药。在人类中无致畸报道。口服不减少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但静脉注射可致胎盘血流减少,孕期不宜静注。 ⑦酚妥拉明:为C类药。孕期可用,尤其适用于妊高征合并左心衰竭者 ⑧硝普钠:C类药。可通过胎盘,用量过大可引起胎儿氢化物中毒及颅内压增高,还可影响胎盘血流量而危及胎儿。 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高度可疑致畸药。可引起胎儿肾脏畸形,肾毒性及新生儿无尿,孕期禁用。 ⑩心得安:孕期长期应用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糖,应慎用。 8、利尿药: ①呋塞米(速尿):C级,无致畸报道,可使母血流量减少,影响胎盘灌注,长期应用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电解质紊乱。 ②氢氯噻嗪:C类药。无致畸报道,长期应用可致电解质紊乱。 孕期用药 随着优生医学的发展,药物对胎儿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60年代初期,由于反应停(thalidomide)的广泛应用,导致较多畸形儿的出生,主要表现为肢体短小畸形。其他药物致畸陆续亦有报道。因此,人们对孕期用药产生恐惧,甚至患病需用药物进行治疗时亦不肯用药,以致病情加重,对母儿产生危害。 一、、胎盘对药物转运的特点: 大多数药物都能通过胎盘转运到胎儿体内,也能从胎儿体内再转运回母体,其交换部位在胎盘绒毛的血管合体膜。但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母体胎儿循环中药物浓度的差别是影响药物转运速度及转运程度的主要因素。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非结合的(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容易通过胎盘; 二、胎儿药物代谢的特点 1、由于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药物在胎儿的肝脏和脑部相对较多;胎儿缺氧时,脑血流量相对较多,药物相对更加集中。 2、胎儿的药物代谢特点:胎儿肝脏酶系统的功能不完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仅为成人的1%。 3、药物排泄:胎儿肾脏发育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低,药物排泄缓慢,使药物在血内或组织内半衰期延长。 同时药物经胎儿肾脏排入羊水,使药物进入羊水—肠—肝的再循环。 庆大霉素试验 因此,胎儿对药物的解毒能力极低,其药物排泄主要靠胎盘将药物转运回母体内。 三、影响药物对胎儿不良影响的因素 1、药物的性质:是影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及分子量等 脂溶性药物的渗透性高,易于通过胎盘;而水溶性药物的渗透性低不容易通过胎盘。 分子量大的药物不容易通过胎盘,如肝素、胰岛素等;分子量较小的药物容易通过胎盘,如止痛药、镇静药、安眠药等。 2、用药时的胎龄: 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及胎儿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一般认为:受精后两周内孕卵着床前后,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全”或“无”的 “全”表现为胚胎早期死亡导致流产, “无”则为胚胎继续发育不出现异常。 胎儿对致畸物的反应 死亡或正常 4 5 6 7 8 9 3 4 5 6 7 8 1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