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性行为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婚 前 性 行 為 的 探 討
?組員:
?四財二乙 912441203 邱露儀
? 912441221 楊珮偵
?四會二乙 912434206 魏秀玲
? 912434213 周慧婷
? 912434220 蔡佩吟
一、前言
自有人類以來”性”就和人類息息相關、形影不離,”性”的問題一直是人類探討與追尋的重要課題。然而隨著人類的文明,“性”逐漸成為一種責任,但又因現代人思想日漸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婚前性行為是該或不該呢?近年來有許多類似婚前性行為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存在於青少年的身上,這對於年幼他們會造成身心極大的影響。
根據的需求階層論,愛與隸屬是人類重要的需求。在個人一生發展中,愛與隸屬的關係,能讓個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與相屬感。相關研究發現,人一生的隸屬依附關係,不只在嬰兒期與母親(或照顧者)間的依附而已,而是在不同時期與不同的人,建立不同成份的依附關係。其間可以提供個人安全的愛與依附隸屬關係的對象包括父母親、主要照顧者、戀人、配偶、或子女等都可能出現。而Erikson在一九五九年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成年期正是發展「親密」任務的階段,尋找異性的愛與關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在友伴中建立互信互愛,否則將會產生「孤獨」,造成發展的危機,妨礙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 愛可以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而婚姻關係則是唯一能確保愛得以持續的社會設計。若問現代人為什麼要結婚?常見的理由是「我們彼此深深相愛」,中研院社會所籌備處於民國85年進行社會變遷調查,在1902人樣本中,百分之六十四的人不同意沒有愛情的結婚。因此,人們總希望在社會所制定的家庭制度裡,以及社會所規定的婚姻關係中持續的愛與被愛。而婚姻在個人生命上,是人生的重要轉捩點。在婚姻中,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能透過學習與了解,建立的穩定而信任的關係,這使得婚前教育以「教育」為取向,著重「預防性」的意義,可以發揮功效。
二、婚姻的變奏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加速社會價值、態度的轉變,反映在婚姻上,則是增加了很多不穩定的因子,尤其,被兩性關係獨立自由的影響下,產生很多變化(離婚、被遺棄、婚姻暴力、未婚媽媽及單親家庭等)。不可否認的,目前世界各國所潛伏的婚姻危機日益嚴重,婚姻制度正面臨嚴重的考驗,包括:全球離婚率普遍提高、婚姻的內在危機、婚姻恐懼症、婚前性行為與懷孕、同居與試婚的興起等。發展快速的今日社會中,多元的婚姻生活型態,如雙生涯婚姻、無子女婚姻、單親婚姻(或配偶一方長期不在家的非志願單親家庭)等取代傳統婚姻( 指一夫一妻按性別角色分擔勞務,養育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大多數人以為只要兩情相悅,就能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殊不知「相愛容易,相處難」,愛情有時是盲目的,婚姻才是放大鏡。北京青年日報在2003年8月11日登載北京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何立嬰的觀點說,目前北京市獨生子女開始步入婚齡,他們往往任性、依賴性強,互不忍讓。何立嬰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說,目前離婚人群中年齡小、婚齡短的現象非常突出,且調查顯示在離婚的年輕群體中,有不少都是因為對某件小事和問題,兩個人互不忍讓,誰也不願先妥協、賭氣造成的
據藍采風(1996)的研究,在一九九二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離婚率為千分之1.41,每5至6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台灣的離婚率不斷提升,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台灣2002年的離婚對數已有61213對,比2001年的56537對增加8.27%,而2001年比2000年的52755對增加7.34%,2000年又比1999年的49157對增加7.3%,這五年來,每一年的離婚對數都創新高,未離婚但婚姻品質不佳的夫妻更數倍於離婚對數。
?隨著21世紀資訊時代來臨,現代人追求快速效率的同時,連愛情觀也產生改變,追求「速食愛情」、「速食婚姻」。婚姻是兩人步出原來的家庭,完全不同的兩人,在組成一個休戚與共的家庭,必定會遭遇到許多的狀況,需要時間去調適。近來離婚率的攀升,破碎家庭的增多,使得更多人對「婚姻關係」大失信心,進而用同居、試婚,代替合法的婚姻關係,也引發許多的社會問題,如未婚懷孕、外遇等。
三、婚姻的需要性
面對離婚率升高、未婚同居普遍、婚前性關係的開放等,婚姻雖已不再每個成人所必需的選擇,但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且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並許諾婚姻能有長久性。台灣每年約有17萬對的新人步入結婚禮堂,尋求個人的自我實現、親密伴侶、成為父母及安全感等動機。美國學者伊斯本賽發現,假如人們在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婚姻不如預期理想,他們會去試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可見婚姻本身仍是健康的。所以,婚姻仍是被人類需要的,且婚姻的本身可以有相互扶持、患難與共,且帶給個人更多的心靈滿足、個性發展及情緒支持,這些都是奠定社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