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1国内外钻井液处理剂20年分析040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内外钻井液处理剂20年发展分析 ;目 录;一、国外分析的回顾 ;按API承认的钻井液处理剂分成19大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原为16大类,后增加解卡剂,抗高温剂和合成基而成为19大类),按商品名称进行归类,排序(认为商标名称多的应该代表其销售数量大)。其次我们再按其名次的先后,对其中某项的主要成分进行归类分析。例如,“降失水剂”类,其主要类别有纤维素类、淀粉类、褐煤类等,这样又可以排序进行分析。并可初步看出降失水剂类中主要是哪些产品。 ;这一项工作自1981年开始连续进行了20年至2002年,这样我们对国外处理剂发展的主、次,内容就有了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钻井液处理剂的品种多少,我们又将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主要泥浆公司的产品进行了分析对比,为我国发展方向提供了主要的参考数据。;小 结 ;2、我们从83年起就认定了前5种作为我国处理剂发展的主攻方向,即:降失水剂、增粘剂、乳化剂、页岩抑制剂、降粘剂。其他类处理剂则所占的比例较少。这20年中各类处理剂的变化趋势见。 ;3、根据以上5种处理剂的原料内容,我们又进行了横向对比。可看出尽管处理剂的名称不同而所用的原料却多有雷同,于是又逐步排定了处理剂原料的主攻对象,那就是聚合物类、腐植酸盐类、纤维素类、木质素类、淀粉类等。其他类则占比例较少(注: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新钻井液体系的产生,其百分比略有变化,如XC类,表面活性剂类)。 ;进而在这20年中,我们几次重点对页岩抑制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⑴通过计算机的检索从1974~1990年的页岩抑制剂的组分中得到以下结论。(见图五);图五所示的数据是各类页岩抑制剂占当年抑制剂总数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高聚物类所占的比例几乎始终高据榜首,而无机盐和褐煤类抑制剂所占比例始终较低。根据高聚物类抑制剂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自1974年以来,页岩抑制剂的生产、使用情况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 ;⑵ 九五年又对页岩抑制剂的组分划成以下圆形图(图六),可看出其成分变化大致与上表分析一致,即仍是聚合物排第一,沥青类聚第二。 ; ; ;二、2002年,再一次将页岩抑制剂类、降滤失剂类、降粘类、表面活性剂类及抗高温类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5。 ;①由表面活性剂内容可看出近年来除在数量增多外,在品种上也增多,如此次统计细目有33种之多,有的是以前没有的如钻速提高剂(Rop enchance)。
②从排序上来看,以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live agents)命名者最多,有46例,内容有可生物降解者,环保型的隔离液,以及可抗钙,盐水等的表面活性剂。 ;③其次是清洗液(cleaner)有42例,内容有套管清洗液,裸眼清洗液,除泥饼液,无芳烃液等
④再次是清洁剂(Detergent),这是个比较熟悉的名字,有24例。
⑤是润湿剂(wetting)有用于沥青,柴油等的表面活性剂。
⑥是油基钻井液用,有主、副、润湿等的一些产品。
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如钻速提高剂(Rop enchance)等。
;从2002年对四种处理剂的详细分析可看出以下几条;3、降滤失剂类:从降滤失剂的成份分析可看出,其内容与以前有了显著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最近钻井液体系的进步与环保要求所致,如排首位的是淀粉类,其次是聚阴离子纤维素,再次才是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合物类,而沥青类、褐煤类、树脂类、木素类都大幅下降。这是不是也暗示着钻井液降滤失剂的一方面的发展方向。;4、页岩抑制剂类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原先的合成聚合物与沥青类仍排名第一、第二与原先一样以外。另外一项突出的变化是聚乙二醇类猛增了很多,这与近期水基钻井液对半透膜机理的研究有关。
5、降粘剂类似无太大变化,仍以木素和腐植酸为主。
6、纵观这三类产品,有共性的仍是前三类,即合成聚合物类、纤维素类和腐植酸类。也就是说这三类原料是比较宽的,有发展前途的。;7、遗憾的是上面几类产品主要成份的描述中有大多数(几乎占了一半,见其他栏),未知其成份,影响了分析效果。;三、国内处理剂使用情况分析 ;1.腐植酸+树脂类总用量2.2万吨/年,占总量的24.8%,排位第一;
2.合成聚合物类总用量1.8万吨/年,占总量的20.7%,排位第二;
3.木质素类总用量1.4万吨/年,占总量的15.1%,排位第三;
4.沥青类总用量1.3万吨/年,占总量的13.8%,排位第四;
5.纤维素类总用量0.5万吨/年,占总量的5.7%,排位第五;
6.丹宁类总用量0.2万吨/年,占总量的2.2%,排位第六;
7.淀粉类总用量0.1万吨/年,占总量的1.2%,排位第七; ;前面述及按API协会的分类方法,已增长至19大类,而油田的各大钻井液公司则分为12类。我国钻井液标准化委员会于1983年通过中国处理剂的分类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