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地变更监管新模式在城镇地籍管理中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宗地变更监管新模式在城镇地籍管理中应用
【摘要】目前使用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反映土地的违法占用情况,也不能有效的实现地籍图形变更及历史记录查询和回溯,更不能解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对宗地变更的监管审核,导致数据失去现实性,而由于宗地变更涉及到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对宗地的变更监管也显的尤为重要和必要,这就需要一种对宗地变更具有严密的监督监管体制的地籍管理系统出现。本文结合新旧两种变更模式详细分析了宗地图形和属性变更的过程规律,为地籍信息系统实现地籍图形、属性变更及变更过程的审核监管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图形变更;属性变更;批量变更;变更审核监管
1 现行变更模式及其评价
1.1 现行变更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城镇地籍宗地变更主要是根据外业采集数据直接利用工具导入到地籍数据库中进行宗地的变更,有些计算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区域依然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在调查纸质底图上用尺量的方式进行勾画变更,这种变更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1.1 数据精度较低,对于日趋频繁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很难有效的保证地籍数据的现势性;
1.1.2 无法实现对宗地变更的历史信息进行管理查询;
1.1.3 很容易引起宗地界线的产权纠纷,增加民众的上访几率,甚至会带来民事纠纷等等;
1.1.4 对于区、县有独立变更权限的区域,市级无法实时接收区、县的变更信息,无法保持市级数据与区、县级数据的现势一致性,对市级领导决策分析带来了很大难度。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旧的变更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目前的地籍管理工作,呼吁一种对宗地变更审核监管及严密的数据更新体制的出现。
2 监管审核变更模式的探讨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全国各地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也逐步建立起来,良好的数据更新机制才能保证数据库的现势性和满足日常地籍管理工作需要。对于城镇地籍而言,宗地的实时更新就是重中之中,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的宗地变更模式,势必会把原有的弊端引入到二调后的基础数据库中,导致数据库因为数据冗余???无法使用。那么怎样既能很好的利用二调城镇调查地籍数据成果,又能保证二调后的数据库高精度的实时更新呢?这就需要对变更数据进行严格的监管,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审核逐步进行宗地变更及数据更新。 那么如何实现宗地有效的变更监管呢?
根据变更数据的来源途经和工作量的划分不同,目前变更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变更数据采集单位通过采集系统将外业采集到的变更数据录入数据库制作成变更包,再经过导入工具将变更包里的数据导入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通过审核(审核宗地变更地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后的地块数据即可批量变更入库(离线变更模式);第二种是直接在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勾画地块录入变更信息,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入库变更(在线变更模式)。结合这两种工作模式设计了两种变更模式:在线模式和离线模式。
同时,变更监管审核系统可以继承由国土部门提前发放到作业单位的地籍号、界址点号等信息,也可以由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自动生成地籍号和界址点号信息,国土相关管理部门灵活选择使用,另外还提供设定时间点时间段的变更数据包的导入和导出功能。
2.1 离线变更模式
离线变更主要是由作业单位完成对宗地变更数据的采集、上图、属性录入、调查表生成等工作,对一个地块或多个地块按照一定数据格式要求制作成变更包,提交到国土主管科室,再由科室相关负责人员通过接收工具接收作业单位提交的变更包,通过变更监管系统常规的数据检查(包括地籍号的唯一性检查、界址点号的唯一性检查等等)进行入库,形成待办项目(经导入工具导入日常业务系统的变更地块,或者直接在业务系统中建立且尚未经过审核批准的变更项目),然后由科室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调查表、宗地图等相关信息的检查审核转入项目审核如图,无错误后进行执行变更,完成变更后转入已办项目(经过审核且已在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发生变更的项目),否则打回。
这种变更模式把变更所需要录入地块信息的工作量转嫁到作业单位,从而节省了国土主管部门行政办理所消耗的时间,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土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科室数据维护人员较少的国土部门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2.2 在线变更模式
在线变更模式是直接由国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在日常业务管理系统中勾画地块、录入变更属性如图(1),之后对变更地块属性及图形审核,通过审核的地块可以多地块一起变更入库,否则打回。
图(1)
这种变更模式可以节省国土管理部门的外包项目成本,但会占用一定的工作人员和国土部门相关人员的操作时间,需要对地籍数据进行变更操作及数据维护,同时对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个别区县局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可由国土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