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及特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及特点关于校园文化,至今尚无统一定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在内容上,它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之分,其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样如此,具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有特征。同时,相对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 “物质文化”是基石。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它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二是设施文化,主要是行政装备、教学设施,三是方式文化,主要是各类认知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画像等。物质文化应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等。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氛围。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时时刻刻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2 “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追求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3 “制度文化”是保障。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和保障系统,集中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当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除此之外,还必须从舆论上加强宣传,确立校园成员的制度意识,使校园制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对制度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使校园制度文化既有其名,更有其实。
4 “行为文化”是表征。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和试金石。校园行为文化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其中处处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二是教师的行为。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教育者,但教师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师做到以身为教至关重要。三是学生行为。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行为文化最终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 姓“高”――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技术教育是必需的,但高等性,即教育的高层次性是前提,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以下精神的培养。
(1)道德精神。校园道德精神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内心向善,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觉的责任意识,是立足于公民义务,立足于职业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敢于怀疑一切非真理的求是和求真态度,是对真理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原则的严格遵循,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
(3)民主精神。学校应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阵地和温床,学校师生应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正确对待民主权利,树立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先进的校园民主制度。
(4)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研究探索,对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完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观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增强三个层次。
(5)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主要指出于对知性的追求,勇于找出事物过程的内部联系,把握本质与规律,不迷信,不盲从。正是由于大学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求实精神的学子,才使人类摆脱愚昧,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6)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应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高校校园精神还应包括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勤奋务实精神等等。
2 姓“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
(1)更加“实用”的校园文化基调。就业导向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