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危害和防治.docx
PAGE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形成原因是水体中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积累。这一过程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等。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着水体生态平衡。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富含氮、磷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迅速上升。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农业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得水体中磷的含量显著增加,进而推动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富营养化和次级富营养化。初级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初始积累,此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迅速繁殖,水体变得浑浊,称为“水华”。这一阶段通常由于点源污染,如工业和城市废水直接排放导致。次级富营养化则是在初级富营养化的基础上,水体中的藻类死亡分解,进一步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使得水体中氮、磷含量继续增加,水质恶化加剧,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水华现象。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还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水体中的藻类繁殖速度会加快,营养元素的循环和积累也会相应加速。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夏季高温、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尤为严重。此外,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盐度变化和潮流作用,营养元素的分布和循环更为复杂,也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随着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一些敏感物种难以生存。此外,富营养化还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在极端情况下,富营养化甚至可能引发水华暴发,导致水体生物死亡,影响人类饮用水安全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且广泛的。据研究,当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后,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导致水华现象。例如,1995年太湖暴发的水华事件,导致太湖水域面积超过1/3受到严重影响,藻类生物量达到惊人的3.5万吨。水华的出现会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严重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缺氧窒息死亡。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因水华导致的渔业损失每年可达数亿元。
(2)水体富营养化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水华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饮用水安全。例如,2007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上游造纸厂排放的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导致松花江下游地区供水中断,影响超过300万人。此外,富营养化还可能导致水体中的毒素含量增加,如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微囊藻毒素的摄入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甚至死亡。
(3)水体富营养化还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水华的发生会导致水体中氧气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代谢。同时,大量藻类死亡分解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据统计,我国长江流域因富营养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每年损失水生生物种类约10种。此外,水华还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以2018年日本近海赤潮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输入,导致赤潮面积扩大至3万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当地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1)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强污染源控制。对于工业废水,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严格处理,确保氮、磷等污染物达标排放。例如,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和《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工业废水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同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在农业领域,提倡科学施肥,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缓释肥料,减少化肥用量,防止面源污染。此外,合理规划农业布局,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面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中,生态修复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实施水生植物种植,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改善水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如芦苇、睡莲等对水体富营养化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同时,推广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加强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例如,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恢复湿地、植树造林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黄河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