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doc

发布:2025-03-26约6.6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演化成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的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国民党内战的机遇扩大革命成果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并未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善于把握时势夺取胜利

C.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一位诗人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时赋诗一首:“平地惊雷乾坤转,百万学子赴考场。十年梦萦断笔墨,一张考卷通殿堂。”这一历史事件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B.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些论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

①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特点

③以中央集权否定了地方分权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4.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

A.有利于官员结构的调整

B.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

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5.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6.如图是19世纪末西方人绘制的一幅漫画。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你认为最合适的主题当是

A.可怜的东方人

B.落后就要挨打

C.工业化的威力

D.野蛮人的下场

7.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D.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8.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C.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D.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9.浙江企业家鲁冠球说:“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这反映了

A.企业家胆识是企业成功秘诀 B.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跌宕起伏

C.企业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进程 D.企业发展与特定时代背景相关

10.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11.下表是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比重的变化情况表(不包括手工业)。此表可以说明当时新中国

A.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条件成熟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资本主义工业备受挫折

12.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

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

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