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通过描绘青山永驻的形象,寓意人生的坚韧不拔和美好追求。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理解“青山不老”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字词理解、句子赏析、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的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精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文学鉴赏、思维创新和价值观引导。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探讨文章所传递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和价值观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赏析一些文学作品。在知识方面,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有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然而,对于文章中更深层次的哲理和象征意义,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了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但部分学生可能在文学鉴赏和思维创新方面有待提高,这对他们在理解文章主题和感悟人生价值方面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对于文章中所传达的正能量能够产生共鸣。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在生活中缺乏对自然美景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也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普遍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较为内向,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讲授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文章的句子、段落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创造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形象地展示文章中所描绘的青山景色,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提高教学效率。
3.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描写青山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美景让我们陶醉?这些美景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2.讲授新课(15分钟)
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以及文章所描绘的青山景色。
内容讲解: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详细讲解文章的句子、段落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青山不老”的象征意义。
重点解析:剖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设计: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有关字词理解、句子赏析和段落大意的练习题。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心得,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4.课堂提问(10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点评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进行指导。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文章主题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青山不老”的象征意义。
拓展思考: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美好的人生。
6.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青山”的作文,或者绘制一幅描绘青山美景的画作。
作业要求:明确作业要求,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书写规范和表达清晰。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价值观引导,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