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距离调水明渠冬季输水冰情分析与安全调度.doc

发布:2017-02-26约1.31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距离调水明渠冬季输水冰情分析与安全调度   摘要: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2011年-2016年间5个冬季冰情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了冰情时空分布特征、冰盖厚度、冰情现象、冰情演变条件和特点等。2015年-2016年冬季输水流量大,渠道水流流速0.25 ~0.67 m/s,加之遭遇罕见寒潮(-18.6℃)的叠加,局部渠段出现冰塞现象。结合总干渠闸前常水位运行调度方式和渠池水流特点,提出了避免形成冰塞灾害的水流控制条件。即渠池上游控制断面平均流速V≤040 m/s,Fr≤0065;下游控制断面平均流速V≤035 m/s,Fr≤0055。建议持续加强全线冰情观测,积累冰期输水观测数据,为优化冬季输水运行调度和冰情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长距离调水工程;冰情;冰塞;立封;冰厚; 断面流速;弗劳德数   中图分类号:TV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6   1研究背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14年12月全线建成正式通水。该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 432 km,其中陶岔渠首-北京团城湖渠长1 276 km,天津干线渠长156 km(设西黑山进口闸),线路跨越北纬33°~40°寒冷区。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m3,渠首设计流量350 m3/s,渠末设计流量50 m3/s。输水方式以明渠为主,局部管涵为辅,沿线布设建筑物包括节制闸、分水口、退水闸、倒虹吸、隧洞、渡槽和暗涵等。截止2015年底,丹江口水库入总干渠水量259亿m3。冬季安阳以北渠道水流由于受寒冷气温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输水能力下降,总干渠处于无冰输水、流冰输水、冰盖输水等多种复杂运行状态,容易诱发冰塞冰坝及其他冰害。冰情生消演变机理复杂,涉及气象条件、水力条件、渠道边界条件和运行调度等多种因素。总干渠全线自流输水,无其它在线调蓄水库,调蓄能力有限,采用闸前常水位运行方式,冰期输水调度难度大。   本文结合2011年-2016年间5个冬季冰情原型观测数据,旨在分析中线总干渠冰情特征(如时空分布、冰盖厚度和冰情特点等);揭示冰塞形成诱因,研究冰害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运行调度方面提出避免形成冰塞的水流控制条件。从而实现冰期输水安全、高效运行,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120]。   2冰情分析   2.1渠道边界条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线路明渠全长1 198 km,平冬年份安阳以北近500 km渠道存在不同程度冰情,其中以总干渠最北端的京石段冰情最为严重。京石段输水明渠全长228 km,南起石家庄附近的古运河节制闸,北至北京房山的北拒马河节制闸。沿线布设14座节制闸将京石段分隔为13个“渠池”串联运行,单池长9~27 km。渠段设计水力参数指标总体由南至北(古运河闸~北拒马河闸)沿程逐级减小,设计流量Q=170~50 m3/s,设计底宽b=265~75 m,设计水深h=60~38 m,设计水面宽B=51~27 m,设计断面平均流速V=100~075 m/s,设计水流弗劳德数Fr=0161~0117。渠道纵坡较缓i=1/25 000~1/20 000,设计明渠糙率n=0015。   从地形上来说,南段的古运河闸-蒲阳河闸渠长115 km,输水线路主要布置在华北平原,渠道交叉建筑物以穿越河流的倒虹吸为主,并结合布设节制闸;北段的蒲阳河闸-北拒马河闸渠长113 km,输水线路紧邻太行山,主要穿越在丘陵山地之间,倒虹吸、隧洞、石渠和渡槽等明显增多。一般来说,倒虹吸埋设于地面之下,与大气热交换不畅通,基本不产冰也不输送冰;隧洞不产冰却可输送冰;渡槽、石渠和其他明渠为敞露水面,与大气热交换充分,既产冰又输送冰;节制闸(含倒虹吸、隧洞等)下游1 km内由于闸孔淹没出流影响,水流紊动较为剧烈,水面不易形成封冻冰盖。渠道束窄壅堵断面(如倒虹吸、隧洞、渡槽、节制闸和桥墩等)、弯道和水力坡降由陡变缓处(渡槽和石渠下游),容易诱发冰塞险情,应引起关注。   2.2气象条件   南水北调中线最北端河北省境内,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少。一般年份11月底气温开始转负,次年2月底转正,冬季负积温值较低。近5年实测最低气温-9.0 ℃~-18.6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7 ℃~-60 ℃(基本可划分为寒冷区),负积温-109.3 ℃~-299.7 ℃,见表1。   2015年-2016年冬季前半程气温偏暖,2016年1月21日由于受罕见寒潮影响,48小时内气温下降近10℃,实测最低气温骤降至-186℃,为近年来最低气温极值,冰情生消演变呈现出新特征。   2.3水力条件   2011年-2014年前3年为京石段临时通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