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工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范文7.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一五”工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范文7
五、保障措施
在“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和《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方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吸引和培育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工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推进工业科技的发展。
(一)改革工业科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工业科技创新环境
创新工业科技管理机制。建立工业科技的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工业科技的立法、投融资、评价与监督、服务等管理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工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成果转化,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工业科技资源,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企业聚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法规与政策。确保各级政府对工业科技的支出占其财政科技支出的主要比重;需重点制订和完善:关于鼓励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外开放的意见、宁波市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办法、关于鼓励科技型服务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新型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办法等政策。
完善科技管理和科技奖励制度。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入股、股权分红制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优化研发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心寂寞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吸引与培育工业科技人才,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工业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重奖。加强各类科技人才载体建设,以各类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引进各类高素质科技人才。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启动“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促进市域外的各种科技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在重点企业建立与完善总工程师队伍、技工队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优化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创业就业环境,推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建立科学的职业技能考评体系,促进技术工人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宁波帮”和甬籍院士作用,聘任国内外著名专家,组建工业科技发展的专家智囊库。建立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队伍。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工业科技经费投入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县(市、区)科技部门的协调配合,集成多方资源,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大政府财政对工业科技的投入。确保政府工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业科技的投入。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少于其销售额的5%,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积极创建市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其研发投入应不低于3%。
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科技项目。
(四)加快与完善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工业科技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加快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果的转移转化。
推进研发园区建设。使研发园区成为聚集各类较高水平研发机构、拥有比较完善配套设施、聚集各类研发人才、可以为我市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研发基地。
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继续大力扶持有条件企业设立各类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支撑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
建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工艺创新、产品设计加工和检测服务为技术支持,建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加速技术、产品、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转化速度,推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为技术引进、难题攻关等科技活动服务。
鼓励本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成果孵化器,使之成为本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场所。
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租赁、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