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品有关课件制作素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激素的作用机理
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性欲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
概述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期,Goldblatt发现人体精液中含有一种可引起平滑肌及血管收缩的物质。然后,Von Euler证明此物质是脂溶性化合物。1957年Bergstorm及其瑞典同事分离出来PGF1和PGF2a两种纯品,并确定了化学结构,接着采用生物合成方法制备成功。
1964年E.J.Corey采用全合成方法制备PGs类药物研究的重大突破。现在已经合成了许多PGs类似物,它们常常比天然的PGs有更好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效果。
现已知,PGE和PGF类的衍生物可使妇女子宫强烈收缩,可用于终止妊娠和催产;PGE1,PGE2和PGA能抑制胃液的分泌,保护胃壁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出血性胃炎及肠炎;PG12对血小板功能有多种生理作用,是当前抗血栓类药物研究的重要对象。
发展概况
30年代,分离出天然甾体激素:
雌酚酮(1932年)
雌二醇(1932年)
睾丸酮(1935年)
皮质酮(1939年)
获得结晶,阐明了化学结构,在实验室全合成成功,建立了甾体激素化学和药物学
布特南特--性激素研究的先驱
1929年从孕妇尿中分离出雌酮并确定结构。
之后研究雌三醇与雌酮间的关系;
制备孕甾酮纯品;1939年由胆甾醇合成;
1934年,从男性尿中分离出雄甾酮;
1935年将雄甾酮的衍生物转变成睾丸甾酮。
40年代发明了半合成(薯芋皂苷)的方法,使甾体激素药物的普遍应用。
1949年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可的松能有效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950年,肯德尔、亨奇(美国)、赖希施泰因(瑞士)因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甾体激素的使用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
皮肤病
过敏性哮喘等变态反应疾病
在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
化学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数十年内得到了许多皮质激素新药。
稍后,微生物转化法(半合成法)趋于完善。
50、60年代发明了甾体避孕药;促使甾体化学、孕激素化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使用人数上亿,工业生产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966年美国科学家哈金斯因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奖。
70年代,甾体激素全合成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提示了激素的作用机制。
80年代以后,发展和研究趋于缓慢;
在此期间的重大发现是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如米非司酮(抗早孕),用于计划生育及肿瘤疾病的治疗。
前列腺素的发展
30年代中期发现前列腺素(人精液中)
50年代分离出纯品,确定化学结构,并由生物合成法制备;
1964年用全合成法制备;
已发现的天然前列腺素都能全合成;
还合成许多更好的前列腺素类似物;
孕激素的发展
1903年,发现将受孕的黄体移去,导致妊娠终止。
——有维持妊娠的作用
1914年,揭示黄体能抑制动物排卵。——天然的避孕药
1934年,若干研究组从孕妇尿中分离出黄体酮。
1年后确定化学结构
1937年,揭示纯净的黄体酮能单独维持动物的妊娠。
除生殖系统外,黄体酮还是体内动物合成皮质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前体。
1956年,Pincus首次用19-去甲基雄甾烷的衍生物-异诀诺酮作为口服甾体避孕药并进行临床试验获得成功。
肾上腺皮质激素
早在1855年就认识到Addison氏病与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有关。
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提取物静脉注射治疗,得到满意的结果。
后来发现天然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皮质酮,11-去皮质酮生物活性较高。
1953年又分离出醛固酮。
激素类药品是什么?
广义定义:激素类药物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狭义定义:通常,在医生口中的“激素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特别指定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简称。其他类激素类药物,则常用其分类名称,如“雄性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激素类药品分类
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
2.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类.孕激素类.雄激素类.同化激素类.促性腺激素类
3.甲状腺激素类:包括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类.
4.胰岛素类: 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中效胰岛素类. 短效胰岛素类.
5.五垂体前叶激素类 :包括生长激素类.生长抑素类.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及类似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类.
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