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doc

发布:2017-05-17约5.0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题人物阅读 我之为我,唯在异处 ——木心 沂水一中 魏继国主编 一、人物事迹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1年,木心被捕入狱,被囚禁18个月,其所有作品皆被烧毁,3根手指惨遭折断。平反后,他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是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自1982年起,木心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1983年,在林肯艺术中心举行木心水墨画展。1984年,于哈佛大学举行彩墨画展及收藏仪式。2002年,“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成功举办。他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但仍有大量遗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 【人物名片】二、素材荟萃 话题1 说经历: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 木心本名孙璞,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是望族,他小时候,家里的佣人清洁厅堂,换下了条案上的宋瓷,临时摆上明代的官窑瓷器,女主人看见了,呵斥道,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快给收回去。 1937年末,乌镇沦陷。 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位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逸仿佛是原罪。在木心眼里,“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从大卡车上跳上跳下。他说那时他的状态是“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根蜡烛弹肖邦”,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一路经历到“文化大革命”,他对上帝说:够了!他先是在原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抄查了三次,数箱画作、藏书、手抄精装本书籍全部被抄走。红卫兵、造反派轮番搜查抄家,手段之蛮横泼辣,方法之刁钻精到,史无前例。他家的墙壁被凿破,地板被撬开,连桌上的一盆菜也被倒出来用筷子扒拨。全家人被日夜监视,姐姐被批斗身亡,姐夫被关在学校的“牛棚”里,一个侄子被五花大绑着进行批斗。木心被囚禁18个月,折断3根手指。某夜他趁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四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 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素材点拨】 角度1 苦难出诗人 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古有杜甫、李清照,今有海子、顾城、木心。类似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或流亡,或被迫害,或孤独终身。可以说,他们的命运极为不幸。但他们的不幸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苦难出诗人。这苦难来自磨砺,来自心灵,来自俗世。当苦难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就诞生了伟大的诗歌。 角度2 人之贵,贵在内心 谈起木心,顾文豪说:“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木心的贵族气质,是由内而外的,丰富的内心、良好的修养、坎坷的经历都凸显了他的贵族气质。正是这样的气质让他一生处于尊位而不骄,置于苦难而不倒。 角度3 时代面前,个人就是一棵草 当世界都反对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成为思想家和诗人,也可能会成为囚徒和懦夫。木心得到的是诗性的释怀,而不是世界对他的宽厚。所以,他拒绝诉苦,拒绝伤感主义,他相信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比起来微不足道,所以,他说他不喜欢哭哭啼啼。 【名师评析】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父辈追求知识,而现代人追求物质,作家追求名利,这是事例的对比;文章是心灵的归宿。而非换取名利的工具,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相统一的文章才会流传,而沾满铜臭的文章会被淘汰,这是现点的对比;作品与人品相融要保持初心,理性对待。不能全盘否定,这是态度的对比……文章运用各种层面的对比,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自己思维的严谨,很好地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话题2 说写作: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 陈丹青曾在采访中如此说木心对写作的态度: 他一生写作,等到79岁才在这儿出版。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先生的另外一面,就像鲁迅一样,大家说鲁迅是一个硬骨头、冷静的人、愤怒的人,但是像这样的大人物一定有另外慈悲的一面。他是写给大家看的,写给人看的,他当然渴望读者,渴望读书的人能够认知。但是这种渴望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是他要写得非常好,他把读者看得非常高。这不是一个世俗的条件,而是我要写得足够好,那他就相信芸芸众生当中有人会读懂他。这不是畅销书的立场,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