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整合.doc

发布:2018-10-22约4.6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把学生定格在书本里,禁锢在课堂中,断绝了其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手段至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掀起了课堂教学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1、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我在教《荔枝》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2、在讲读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时,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是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而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3、借助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每个教师都重视。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