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祸水》-印度寡妇的悲鸣.PDF

发布:2018-11-17约1.3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印度教 《禍水》-印度寡婦的悲鳴 陳清泉/2015.01.25 /台灣醒報 /articlesNvQf 《禍水》一片以甘地印度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40 年代為背景,呈現寡婦村束縛 喪夫婦女的迂腐觀念,雖歷經60 多年的改革仍然阻力重重,趨動導演蒂帕.梅 塔藉影片對印度社會歧視女性的傳統思想進行反思。 本片以「良知/信仰、真理/神、人/環境」為主軸,醞釀一連串人與社會的衝 突,蒂帕.梅塔拍攝的靈感來自印度《摩奴法典》第五章156-161 節「寡婦理 應受苦,克己守貞至死;喪夫後守貞的妻子可以上天堂,不貞的女子來世會轉生 為胡狼。」的教義。 【批判傳統教義荒謬】 全片通過寡婦卡麗安妮的生死敘事,從女性主義的視角,批判傳統教義的荒謬。 在流暢的印度田野景緻和西塔琴音樂聲中,藉由因童婚喪夫,直爽、天真的秋雅 被送進寡婦村,揭開序幕。 在印度的社會階級中,除了男女不平等之外,寡婦還是不幸與不潔的象徵。梅塔 透過鏡頭呈現1940 年代印度教對待寡婦的不公平教義,也不斷通過恆河的景 1 印度教 象,敘述著恆河雖然孕育印度的生命,卻也承載著歷史的滄桑。 【以水做影片名】 為何會以「水(The Water )」做為片名?(中文片名《禍水》,應是來自「女 人是禍水」的陳腐觀念,對女性的貶抑和不尊重,甚為不妥)梅塔如此詮釋:「水 總是流動著,而不流動的水則會產生出問題。印度人依照著宗教教義的規定過著 嚴謹的生活已經超過兩千年。今日的印度,人們依然遵循著教義,這正是印度仍 有數以百萬的寡婦存在的根源。」 水應該是流動的,不動的水,就跟陳腐的教義一樣會殺人。「停滯」正是印度社 會因種姓制度的制約,始終處在一個不流動狀態,階級意識掌控印度社會底層的 命運。梅塔試圖從卡麗安妮遭逼良為娼投河自盡的悲慘際遇,諷刺父權社會在知 書達禮面具背後的醜陋,更藉由印度民族自決和獨立意識的萌芽,與印度女性自 主意識的覺醒,譜寫動人的篇章。 【自我救贖】 本片或可解讀是塔拉自我救贖的敘事。藉由希瑪.比斯瓦飾演的莎肯.塔拉這個 角色,從認命到抗命,從守戒到違逆,導演不著痕跡地詮釋激進女性主義意識型 態。甘地的故鄉拉瓦普拉(Rawapura ),是印度最篤信奎師那神(黑天神)之 地,納拉揚吹笛的身影,在印度人看來他就是奎師那神的化身,多少有助印度人 2 印度教 相信納拉揚所做所為是神的意旨,讓電影更具說服力。 寡婦有改嫁與追求幸福的權利,印度政府也立法不再禁止寡婦改嫁,但是,種姓 制度遺緒猶在,通過《禍水》的電影敘事,讓我們看見印度為數眾多進住寡婦村 婦女的悲鳴。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