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张湘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儒林外史》 制作:张湘 学号:20099120109 班级:船本中文091班 作者生平 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简介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主要内容 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整体结构。 1.第1回通过“楔子”“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最后一回“幽榜”呼应“楔子”。 2.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1)第2--30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社会腐败堕落。 (2)第31--46回,是理想文士的探求,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3)第47--55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但没有绝望,写“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对未来的呼唤。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在门口大哭大闹,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听到中举的消息,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汤知县,面对偷鸡贼,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捆在他头上拉屎,而后重责三十板,将牛肉推在头上,在县前示众,而后死亡。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历史意义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