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岷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1岷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塑料大棚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县城郊区,主要进行蔬菜早熟栽培,进入九十年代后,成功引进了节能型日光温室生产技术,使设施农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近年来,在“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大力扶持下,近郊的乡镇,采取有力措施,发挥区位优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现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近郊科技型设施农业生产片带,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温棚类型由过去单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棚、小拱棚、节能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温室等多种类型。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带4个,设施农业总面积达87hm2,其中日光温室生产面积46.80hm2,塑料大棚生产面积40hm2。每年种植反季节蔬菜种类近20种,年产量达4 900多吨。设施农业总产值1 127.80万元,纯收入732.60万元。设施农业在丰富淡季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设施农业的生产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二是设施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三是设施农业的产品品种逐年增多;四是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经验不断丰富。
2存在的问题
岷县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岷县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受气候、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布局还比较分散,总量不够,规模不大,设施不规范;
二是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必需的工作经费;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服务力量薄弱,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四是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五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推广不能深入,栽培技术落后,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生产季节性比较明显,春淡、夏旺、冬缺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3对策
3.1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设施农业健康顺利发展
设施农业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此县上要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协调、建立中介组织,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等工作。
各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指导机构,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市场建设、金融支持、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及建成后能顺利投入生产。
3.2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推进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3.2.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利用村集体土地、“三荒”地发展设施农业,对用集体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农用地的用途不变,产权不变,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发展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优先审批、使用,并享受岷县相关的土地政策。
3.2.2 妥善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设施农业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执行。积极开办设施农业保险,探索设施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外来从事设施农业的人员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允许在基地设施旁建简易生活住房,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外来人员对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3.2.3落实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
建立“绿色通道”,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的管理实行“三不准”政策,即不准滞留、卸载和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可事后妥善处理。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减免有关收费,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确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顺畅。
3.2.4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设施农业投入
财政将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至少筹集200万元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设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基地建设、市场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