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 课题2 溶解度.doc

发布:2017-04-16约2.7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周 星期 第二节 2016年3月 授课教师王东红课题课题2 溶解度 课型讲练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准备PPT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③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 设计问题、深化概念:向你们在实验中得到的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其他固体,是否能再溶解? 投影演示实验: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观察现象、加深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再加入其他溶质能溶解,所以要强调是哪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师举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溶液,多数是由多种溶质组成的,如我们感冒输液时,输的液体中就有多种药物在里面。 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溶液,如汽水、各种饮料等,体会饱和溶液是相对于某种溶质而言的。 4. 结晶 深化探究:再让学生观察杯中KNO3晶体,参照教材第34页图9-10,阅读感悟,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 提出问题:除了降温结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饱和溶液结晶? 蒸发溶剂也是一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例如,用海水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