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区委副书记、区长述职述廉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年区委副书记、区长述职述廉报告
2007年2月区政府换届以来,本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1.6亿元增加到62.58亿元。财政收入由1.27亿元增加到6.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64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亿元增加到44.48亿元,区政府自2007年起连续四年在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个人记三等功。
一、主要工作实绩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攻产业发展和优化。我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我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由61.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8.2亿元增加到43.5亿元;亿元以上企业户数达到10户。商业发展取得突破。以张公山区域为核心的城市商业副中心布局初具雏形,白马生活购物广场等专业市场不断壮大,禹通物流等现代物流业项目已开工建设,蚌埠天河源假日生态农业基地等一批重要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累计新5721户,私营企业422户,年均增长1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工程有序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森禾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创建省级示范养殖小区4个,市级养殖示范小区6个,4家农业企业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东周村成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周西葫芦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100余亩,拆迁面积120万平方米,2011年将完成征迁7542户,面积11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5000亩。酒精厂改造项目已封顶12栋,东海新村、滨河西片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日化厂、纺织厂南宿舍、吴湾路等区域改造项目进入动迁阶段。完成辖区三四类道路和55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增绿地面积达91万平方米,创建煤田地质小区等24个区级花园式小区和丰原集团等10个市级花园式单位;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河北、老贯徐村等农民新村建设顺利启动;建84.38公里,维修改造旱厕19座、新建垃圾池39个、垃圾中转站9个、农民广场1个。城市管理提标提级,在全市率先推行环卫体制改革,全区27条小街巷、41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生活小区以及4个城中村纳入环卫工作保洁范围,实行“一把扫帚扫全区”。张公山美食广场成功运营,区环卫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2010年度科技工作优秀奖”。加快发展平台建设,**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14家,总投资近4亿元;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控制性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组建了禹发公司和建投公司,设立金融办,成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先后举办11次银企对接会,签约融资意向金额80.7亿元,2009、2010年被市政府评为金融生态良好区。开展了新一轮区对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出台财1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8亿元。完成金银制品厂等15家企业的改制工作,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200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三一重工、华孚集团、祥兴集团、五洲国际等一批行业百强、知名企业,分别与我区签约、投资兴业,累计实现招商到位资金61.4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7176万美元。同时,政府机构、行政、城市管理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1.22亿元,其中区级配套0.28亿元,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民生工程组织实施优秀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85元增加到5260元。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连续十年受到市级表彰。解决了1.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兑现各项惠农补贴3658万元。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先后对七中、三十五中,张公山中学、十中和涂山中学进行了撤并整合和分流重组。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学5所。稳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七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综合表彰,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区”。城乡社区建设先后被民政部、省委、省政府评为“全国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城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区花鼓灯艺术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正式“揭牌”。禹墟保护性发掘取得重大进展。残疾人事业备受关注,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社**气象站正式挂牌,**发展大厦、区公安分局和检察院业务技术楼建成投入使用。
(一)加强学习调研,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的一大法宝,坚持做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