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壮医针灸学腧穴篇-黄瑾明教授-【课件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壮医针灸学;壮医针灸腧穴概论;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
患部形状定位法
以痛为穴或以肿为穴
抓长子定位法;壮医针灸特定穴;2.安眠三穴
位置和取法:眉毛内侧端边缘上中下各取一穴
作用:安神助眠、通龙路、火路
主治:失眠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3.眉心穴、眉弓穴
位置和取法:眉弓穴在眉头、眉腰和眉尾上端;眉心穴
当于印堂穴。
作用: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1.两穴均能治疗红眼病等眼部疾病和头面部疾病
2.其中眉心穴还能治疗感冒、中暑、中风、急慢惊
风及鼻腔疾病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眉心穴可用莲花针法。;4.耳尖穴和耳环穴
位置和取法:耳尖穴在折耳向前,耳尖处。耳环穴环绕耳
根旁开0.5寸圆环上均是穴位。一般于环线上等距
离各取一穴,共10穴。
作用:耳尖穴: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消炎明目。通龙路
、火路。
耳环穴:消肿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两穴均治耳部疾病,其中耳尖穴还能治疗目赤红肿
、红眼病、偏头痛等。耳环穴还能治疗痄腮。
(二)通三道穴位
1.鼻通穴
位置和取法:鼻梁高骨两侧是穴。
作用:清热,通利鼻窍。通气道。
主治: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等鼻腔疾病及口腔的各种疾
病。;操作:平刺:0.2-0.5寸
2.下迎香穴
位置和取法:位于迎香穴和巨髎穴连线中点处。
作用:通利鼻窍。通气道。
主治: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疾病及口腔的各种疾病。
位置:直刺或斜刺0.3-0.5寸。
3.启闭穴
位置和取法:位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
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
作用:通利口窍。通三道、两路。
主治:牙关紧闭等。用于急救。
位置:直刺0.3-0.5寸。
;二、项背部
(一)通三道两路穴
1.背廊穴
包括龙脊穴、项棱穴、壮医夹脊穴。
位置和取法:龙脊穴:诸椎骨棘突下各有一穴。
项棱穴:颈龙脊穴两侧旁开1.5寸,每侧7
穴,共14穴。
壮医夹脊穴:胸龙脊穴两侧旁开1.5寸、3寸
。分为壮医近夹脊穴和壮医远夹脊穴。
作用:调通三道两路。
主治:诸病通治。
操作:直刺0.5-1寸。或莲花针法。可灸。;2.背八穴
位置和取法:从风门穴至大肠腧穴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
每两等分之交界处各取一穴,每边4穴,共8穴。
作用:透邪退热。通气道,通龙路、火路
主治:感冒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操作:向脊柱斜刺0.5-0.8寸;或用莲花针法;可灸。退热
后不宜再用。
(二)通两路穴
1.扁担穴
位置和取法:颈根至肩端连线的两端是穴。
作用:通路散结,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肩凝症等肩部疾病。
操作:直刺0.5-0.8寸;或用莲花针法;可灸。;2.肩胛环穴
位置和取法:在两肩胛骨外缘包括两肩胛骨在内做椭圆
环,环线上均是穴位。
作用:通路散结,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上肢及胸背部疾病。如上肢麻痹,肩胛疼痛。
操作:直刺或向肩胛骨斜刺0.5-0.8寸;或用莲花针法;可
灸。
3.骶鞍环穴
位置和取法:在骶部,沿骶骨外缘做横鞍状环,环线上均
是穴。
作用:通路散结,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下肢麻痹、腰腿痛及骶部诸疾。
操作:直刺或向骶骨斜刺0.5-1.5寸;或用莲花针法;可灸。;4.上长强穴
位置和取法:在长强穴上方凹陷处。
作用:涩肠止泻,消炎退热,止血。通谷道、龙路。
主治:泄泻、痔疮、便血、发热。
操作:沿骶骨内缘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5.肛环穴
位置和取法:肛门口边缘旁开5分处均是穴。一般前后左右各取一穴称为“肛周4穴”。
作用:收敛止血,消肿止痛。通龙路、火路。
主治:痔疮、痔疮出血等各种肛门疾病。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三、颈、胸、腹部
(一)通三道两路穴
1.喉侧穴
位置和取法:位于喉结高骨两侧。
作用:消肿散结,止咳平喘,通路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百日咳,哮喘,甲状腺疾病。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2.脐行穴
位置和取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