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6大气污染调查道路交通环境保护.pdf
3.6大气污染调查
采样点布设
(1)功能区布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布点时先将监测地区按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划分成若干功能区,比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交通
密集区、清洁区等,再按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区域内
设置一定数目的采样点。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不要求相同,一般在污
染较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民区多设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
此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
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在污
染源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
(3)同心圆布点法
此法是先找到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在地面上画若干个同心
圆,再从圆心做若干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采样点。
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且污染源较集中的
地区。
(4)扇形布点法
此法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
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也可更大
些,但不能超过90°。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
1
干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
角一般取10~20°。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
明显的地区。
以上四种采样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目的就
是要采取有代表性的反映污染物浓度的样品,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可
靠的样品。
常用监测分析方法
(1)一氧化碳
测定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方法有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
间接冷原子吸收法、汞置换法等。
在此主要介绍国家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CO气态分子受到红外辐射时吸收各自特征波长的红外光,引起
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形成红外吸收光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吸收光谱的峰值(吸光度)与气态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
耳定律。
因此,测其吸光度即可确定CO的浓度。
(2)总悬浮颗粒物(TS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全部颗粒物。包括各
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等,直径通常在0.1~100μm之间。
总悬浮颗粒的测定方法:用抽气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
恒重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
后滤膜的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2
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化学组分分析。
重量法适合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进行空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检测极限为0.001mg/mL。
(3)可吸入颗粒物(IP)
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称为
可吸入颗粒物(IP),又称作飘尘。国家规定的测定方法是重量法。
注意:采样不能在雨雪天进行,风速不大于8m/s。
(4)二氧化硫
国家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是: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
胺分光光度法和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用氯化
钾和氯化汞配制成四氯汞钾吸收液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硫,生成稳定
的二氯亚硫酸盐配合物,此配合物再与甲醛和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
生成紫色配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二氧化硫含量成正比,再用分光光度
法测定。
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吸收液毒性较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