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图书选题的策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法类图书的读者细分与选题策划
作者:李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0-05-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百姓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普法类图书成为法律专业图书的一个重要品种,因其读者群广、组稿成本和难度低等特点,受到众多出版社包括非法律专业出版社的青睐。因而,有观点认为,普法类选题走的是“低端路线”,这种观念易于导致普法类图书策划的粗糙化。笔者认为,普法类图书的策划并不因其读者对象的非专业性而简单划一,相反,其读者群的潜在性与广泛性却给编辑提出了细分目标读者的客观要求。对非法律专业读者群进行科学的细分,进而针对不同的读者类型,设计符合其特点的选题内容和体例形式,是提高普法类选题的针对性、凸显特色、切实符合不同类型读者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必要前提。
对普法类图书读者群的细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根据阅读目的不同,可细分为:维权型、学习型、悦读型三类读者
1.维权型读者。这类读者购书的功利性目的性较强,主要是遇到困惑,需要寻求有效的法律帮助。
针对维权型读者策划的图书应强调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除了依据法条答疑解惑,更可贵的是结合实践经验介绍不能从法条直接得出的、可以有效运用于实践的法律知识。这就对作者的实践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编辑在策划时要从非法律专业人员的视角考虑读者想了解哪些问题,设计的问题要问到读者的心坎上;结合案例说明问题,法院公布的案例一般过长,情节复杂,一般不宜直接搬入普法读物中,应当简化案例中的法律关系,突出讲解焦点问题的法律适用,夹叙夹议效果更好;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准确、全面的法律依据,以消除读者另寻依据的烦扰。这类维权型读者在普法类图书的读者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学习型读者。这类读者往往是基于自身对法律的爱好和兴趣,他们对普法类图书的选择性较强,同时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内容是否引人入胜、可读性强不强成为他们购书的原动力。
针对学习型读者开发的普法读物往往以生动的案例、真实的事件、精到的评论、贴切的图片吸引读者的眼球。比如,《今日说法》系列丛书的细分读者主要就是学习型读者,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是学习型读者的首要追求目标。
3.悦读型读者。这类读者中有的也带有学习的目的,但是他们更追求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有时还兼有猎奇的心态。
针对这类读者策划的普法类图书可以采用漫画、法制文学、纪实文学等形式,版式设计也可以尽量活泼、时尚、大胆,为读者奉献阅读和视觉的盛宴。
根据读者身份的不同,可细分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市居民等读者
在这种分类中,针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青少年策划普法读物特色最突出,但难度也比较大。
1.农民。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而且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尤其是法律知识专业性较强,容易使人产生晦涩枯燥之感。
为农民策划普法读物,要做到以下“三性”:(1)内容的实用性。紧贴农民的法律需求,围绕农民在权利义务、生产生活、诉讼纠纷等方面的需求,讲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信访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的规定和与农民实际相关的具体适用问题。(2)方法的灵活性。针对农民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况,在撰写书稿时不仅要做到简明易懂,更要多费心思把法律条文转化成朗朗上口的群众性语言,尽量利用农民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来“以案说法”,使农民读者产生亲切感。(3)效果的实效性。在策划和组稿过程中,注重为农民提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思路,促使农民理性地依法行事。如将普法宣传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介绍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的工作方法、依据、效果和相关真实案例,使农民了解到,除了信访,请司法所进行人民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一剂良方。
2.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也是农民,但由于其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针对农民工策划的普法读物又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方面,农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像老板拖欠工资,农民工作么办?怎样避免招工陷阱?老板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怎么办?……普法读物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农民工最头疼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支招,引导他们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在农民工维权读物中,可以介绍法律援助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列出全国各城市法律援助机构的联系方式,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普法读物可以围绕农民工必须具备的法律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守法。比如,农民工业余时间经常打牌,可以策划印有法律小常识或法律漫画的扑克,让他们在休闲放松之余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制熏陶。
3.青少年。策划青少年普法读物关键是要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