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届山西省芮城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doc

发布:2025-04-02约7.9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届山西省芮城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仅就A、B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而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横坐标表示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A可表示抵抗力稳定性,B可表示恢复力稳定性

B.若横坐标表示由草原到森林的演替,A可表示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B可表示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数

C.若横坐标表示时间,A、B可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竞争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

D.若横坐标表示某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数量的变化,A可表示种内斗争的情况,B可表示个体所占有的资源和空间的变化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3.制作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用大分子食用色紫胭脂红的高渗水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时,细胞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的红色区域逐渐变小

C.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D.换用低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可能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4.生长素促进靶细胞生长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

B.靶细胞接受生长素的信息后,可促使高尔基体释放钙离子

C.H+经主动转运到达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壁酸化变软

D.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促进D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

5.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镜;③把分裂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B.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永冻土将融化,北方干燥地区将会变湿润

D.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许多物质在逆浓度进出细胞时都依赖于载体蛋白,且需要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主动运输。其中,由ATP直接供能的方式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不由ATP直接供能的方式为继发性主动运输。下图为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与肠腔、组织液之间的部分物质交示意图,标号①~③表示不同的载体蛋白。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载体③运输Na+的方式为____,载体③运输葡萄糖的方式具体为____(填“原发性主动运输”或“继发性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

(2)若载体②受蛋白抑制剂的影响而功能减弱,会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由图可知,载体②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和_________

(3)若小肠上皮细胞因O2浓度降低造成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结合图中胞内的变化过程判断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速率是否会受影响?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

8.(1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某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将屋后荒山开垦成果林,将屋前洼地改造成鱼塘,并在山中放养土鸡和野猪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鸡羽毛颜色多种多样,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有害生物如田鼠,人们可采取一定措施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4)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塘泥可作为肥料,畜禽粪便可进入沼气池。有人认为这些措施能促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